颍州南城 曾经的政务新区
随着颍州南城的拓展完善,按察分司(兵备道署)、巡按御史行台(全称“巡按某处监察御史”,其驻节衙署称为“巡按御史行台”、“巡按察院”或“察院”。受朝廷委派“代天子巡狩”,位高权重,主要任务是弹举官邪、敷陈治道、审核刑名、纠察典礼等)、试院(旧时科举考试的考场,也叫考棚)、颍州府等重要署衙先后筑建或迁移到南城,南城的政治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在“宜阳门”(大东门)内近千米的东门大街上,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着按察分司(兵备道署)、巡按御史行台、文庙等建筑群。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颍州始升为府;清乾隆十三年,知府王敛福请奏将试院(兵备道署旧址)改建为颍州府署。当时,东西大街上还林立着“激扬坊”、“振肃百僚坊”、“大谏垣坊”等,与东大街呈十字交叉的南大街立有“四世一品坊”、“绣衣坊”、“豸绣坊”、“都谏承恩坊”等高大的过街牌坊交相辉映,布满街区要道,呈现出兴旺蔚盛的人文气息。
在巡按御史行台(亦称察院)之东,是颍州历史上的河南按察司分司(兵备道)署衙旧址。兵备道,是明代创设的一项监察地方的管理制度,于弘治年间设于各省军事要冲。明代,中央政府的最高监察机关为都察院,在省一级设立了“提刑按察使司”,掌管监察地方的司法、行政和军事事务,其长官分别为按察使、副使、佥事等。后来,又在重要军事要冲增设派出机构——“按察分司”(兵备道),以提刑按察使司的副使或佥事等官员领衔,驻守地方,整饬兵备,简称兵备道或兵备。这是明代中后期颇具特色的监察地方行政军事的体系制度。
据明嘉靖《颍州志》记载,按察分司(兵备道署衙)东“宜阳门”(大东门)内有一石质构筑的“振肃百僚坊”,告诫百官要铭记“敬慎”的为官修身之道。此类牌坊是古代传播道德教化、倡导廉洁自律的一种载体,类似于今天的廉政警示教育广告牌。
明朝监察官员的权威
在颍州历史上,为保一方安澜而有所作为、贡献突出,深为百姓称道的按察分司(兵备道)官员不少。仅在清乾隆《颍州府志》中,有传记的就有19人。
李天衢,字行之,山西乐平人。明弘治丙辰(1436年)进士,任颍州按察分司兵备佥事。正德七年三月,贼寇杨虎的余党贾敏儿率大股土匪围攻颍上县城。恰逢李天衢巡按经过此地,旋即从旁门入城守御,并亲自上阵,冒着敌方投射来而来的箭簇垒石,观察敌情,设置奇兵,一举斩贼首十余级,令土匪畏惧而仓惶逃窜,及时保护了颍城居民免遭生灵涂炭。颍人感恩,为其建立祠堂供奉,后官府迎其入名宦祠。
史道,字克弘,河北涿州人,正德丁丑进士。明嘉靖五年,任颍州按察分司兵备道佥事。在颍期间多有善政和建树,治吏严明,清除奸诈狡猾胥吏;抑制打击欺压百姓的当地豪强;依法公正办案,及时清理积案。他体恤民瘼,采取一系列收养孤老、赈济饥荒的举措,使民心安稳、社会安定。有一年,颍州大旱,史道心急如焚,带着供品,亲往建在城南门外的龙王庙祈雨,心诚辄应,不日大雨倾盆,旱情得以缓解,百姓心存感激,以至史道离开颍州多年后,官府百姓仍感念他的业绩,在兵备道衙署立有《佥宪史公去思碑记》,以表达颍州官民对史道的思念之情。史道后官至兵部尚书。
苏志皋,字德明,今河北省固安人。明嘉靖十九年任颍州按察分司兵备佥事,风格凛然,刚正不阿。曾有一废官触及刑律应得死罪,但其子当时是颍州卫指挥,竭力袒护其父,还奏请朝廷念其世袭曾有战功,免其一死。对此,苏志皋秉持正义,并论其指挥不法,同时将父子二人一同弹劾治罪,涉及的官宅等财产被悉数查抄充公。苏志皋的另一政绩是绿化美化州城环境,他在修治颍州西湖、筑城浚池后,首创了围绕护城河两岸及道路两侧植树插柳,数过万株,还在河池中种植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任秉文)1月19日,市政协主席耿玲、副主席李进一行到颍上县,督查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 耿玲一行先后来到八里河镇王新庄村、半岗镇青年河疏浚工程现场、五里湖西岸、黄...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