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佛教寺庙——资福寺。
本报记者 穆可亮 摄
提供心灵慰藉和现实庇护
自西晋末年到整个南北朝时期,阜阳总体上隶属于北方政权,但却是当时南北方争夺的重点区域。长期的战乱,给阜阳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却为佛教在当地的传播创造了机遇——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方统治者大多推崇佛教。这样一来,佛教不仅可以为苦难中挣扎的人们以心灵慰藉,更可以提供现实的庇护。后秦姚兴极力推广佛教,其所统治的州郡因此有了佛教活动,“事佛者十室而九”(《晋书?姚兴载记》)。阜阳当时隶属后秦,奉佛者当不在少数。南北朝时,在佛教兴盛甚至“国教化”的大背景下,阜阳地区的佛教自然也得到很好发展。在阜阳境内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众多佛教造像,如北魏延和元年鎏金铜佛像,北齐天统二年、天统四年、武平四年等纪年造像,以及大量的无纪年铭文青铜造像等,以实物资料的形式充分证明,当时阜阳地区佛教信仰是十分流行的,人们造佛像的目的就是为了积功德求善报。这种情况,基本上与当时中国北方佛教信仰重视宗教实践的特征相合。
建造大量佛寺
唐宋直至清末,由于能够满足上至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的心灵需要,也由于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改造而为中国文化所接纳,更是由于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获得了更加广泛而深入的传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千三百多年间,阜阳地区的佛教相当兴盛,境内建造了大量佛寺。其中,较著名的佛寺有:开元寺,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今已不存,原址在阜阳市内,但具体位置不详。据有关资料记载,开元寺规模宏大,寺内大铜钟重达五千斤(现存寿县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新渡寺,又名华严寺,此寺今也不存,原址位于阜阳市颍泉区三里湾,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曾先后于此地饯送欧阳叔弼和任仲微,并分别有诗作传世,即《新渡寺席上,次赵景贶、陈履常韵,送欧阳叔弼》和《新渡寺送任仲微》。资福寺,位于阜阳市颍州区大寺街,初建于北宋嘉佑年间,此后在明清时期多次重修,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该寺鼎盛时有房屋一百八十多间,僧众六十余人。北照寺,又名善现寺,位于阜阳市颍东区袁寨镇,建于明初。龙兴寺,原址位于颍上县城东门内,修建时间不详,元朝末年废于战乱,明洪武六年重建于北关外,明清时期又多次重修。南照寺,又名宿缘寺,位于颍上南照镇,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元墙寺,建于北宋嘉佑年间,今已不存,原址位于太和县城东北部(当是原墙镇内)。玉禅寺,位于太和县苗集,明洪武年间就已经存在,且当时的规模相当宏大,有“庙宇500余间,僧众500人”(《太和县志》)。
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佛教的流行、兴盛,对包括阜阳人民在内的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如,唐宋时期,受佛教影响,人们相信在颈上或臂上佩戴的铜、银饰品中内藏陀罗经咒,就能够得到诸天龙王的拥护和诸佛菩萨的忆念,因而可以消灾辟邪。1974年,在阜阳市一座晚唐时期船形砖室墓中,就发现了两份藏在银镯内的陀罗经咒残片,一份手写,一份印刷,两份经文中间都绘有佛像。又如,古代阜阳人在腊八节这一天,也要吃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成佛前曾修了六年的苦行,饿得骨瘦如柴,因此,觉得苦行无益,遂加以放弃,在吃过一牧女提供的乳糜后,于菩提树下静思七天七夜后得道。
中国佛教徒认为,佛成道这一天,是阴历十二月初八,将这一天称为道成节,并于每年这天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遂成吃腊八粥的习俗。又如,与其他地区一样,古代阜阳的佛教寺庵为吸引香客或为了扩大佛教影响,往往也会在诸佛和菩萨的生日、成道日等时间定期举行香火会(庙会),并在会上举办各种法事活动。
新闻推荐
4月11日,颍上县居民在该县滨河书院借阅图书,享受周末时光。颍上县滨河书院位于废旧河道改造的滨河公园内,目前藏书8万余册,免费对公众开放。 &nbs...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