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林是阜阳市人民中学的语文教师。他卖过豆腐,做过生意,当过校长,走南闯北故事精彩。人生经历中,读书写作是他一直没放弃的追求,是他的朋友,也是他的精神食粮。
王乐林是颍上县江口镇人。他父母都是农民,共有9个孩子。1985年,由于弟弟要升初中,哥哥要升高中,家里实在拿不出多余的学费供王乐林继续读书。无奈之下,王乐林辍学了。
“那时的我虽然苦闷,但没有被困难打倒,仍对未来充满希望,不自卑、不放弃。”1986年,王乐林学会了做豆腐的手艺,他晚上推石(,早晨卖豆腐。“20斤豆子要推3个小时,百十斤的豆腐做出来,都晚上10点多了。早晨6点,我就要挑着担子到街上叫卖。”王乐林告诉记者,那时他有一个朴素的信念:勤劳苦干,总会有好日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打工潮逐渐兴起。1988年,王乐林揣着15元,踏上了去上海的旅程。“光火车票就花了12.5元,剩下的2.5元就是我全部的生活费。为了省钱,我饿了三天没吃饭。舍不得住旅馆,我就在路边菜摊的铁皮桌上过夜。”
后来,王乐林在上海干过建筑工,在陕西挖过煤窑,在新疆开垦过荒地。1994年,他回到家乡,创办过乡镇企业、民办学校。2003年,他又自考了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聘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事业生活算是安定了下来。
“虽然事业方面有些波折,经历也不算一帆风顺,但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读书写作。这种追求和爱好,给了我精神支撑,让我的内心非常充实。”王乐林从小就坚持写日记,就连外出打工期间,也会带着日记本,走到哪,记到哪。
后来,王乐林不满足于只写日记,他想学习专业的写作知识。1990年,在新疆吉木萨尔县工作的王乐林,报了吉林文学函授讲习班,接受编辑老师的系统辅导。王乐林把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写成稿子,寄给编辑。让他记忆深刻的是,每篇稿子编辑都认真阅读,并提出指导意见,王乐林将原稿再次修改,直到打(成满意的样子。就这样,王乐林坚持学习了一年多。1991年,他创作的《洪水无情人有情》在《沃土》杂志上发表。
尝试写作的同时,王乐林坚持读书,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中国古典的唐诗宋词,外国名著《茶花女》、《巴黎圣母院》、《红与黑》……1992年,他离开新疆时,将书打包成了三摞,每一摞都有1米多高。火车站的乘务员还开玩笑地问他:“你是不是卖书的?”
“读书写作就像我的一个朋友,能够倾听并分担我的喜怒哀乐。比如,我工厂生意不顺利、事业处于低谷时,我就用写作的方式诉说。”所以,有一段时间,王乐林的文章总是伤感的、低沉的。2010年,他在网上结识了一位北京某大学文学院的教师。这位教师评价王乐林的文章“情感充沛,但怨气过多”,“文学的功能不能仅限于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不能因个人的经历而忽视了世界的美好”。
老师的教导,让王乐林触动很深,他开始有意识地转变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温馨和感人之处。去年夏天,围绕着亲情、爱情和友情,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把爱给了谁》。“写的是一个被收养的孩子,长大后回到成长的故乡,报答养父母恩情的故事。”王乐林说,写这样的故事,自己也被主人公所感动,精神境界也提高了很多,也许这就是写作带给自己的最大收获吧。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任秉文)为进一步保护和修复水生生态,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6月22日,颍上县举办以“开展增殖放流,养护渔业资源”为主题的2015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当天,共在颍河颍上段新庙渡口放流鲢鱼鱼苗500多万...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