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 闫振田
2006年我退休后,先后访问了30多位9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对他们的长寿之道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他们的长寿经验。我在访问中了解到,他们除了具有勤劳、节俭的优良品德,没有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有同情与怜悯心。
阜阳的老中医李洁生,在他96岁时,我去访问过他。他面色红润,思维清楚,说话声音洪亮,生活自理,血压正常,耳不甚聋,能与人正常交谈。老人说,养生先养德,他把行医当行善。他一生行医70余年,对患者从来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只要病人的病情治愈有一线希望,他总是竭力相救。“文革”期间,一“走资派”患了肝病。送到医院,有的医生避之如瘟神,不愿为其治疗。患者亲属找到他,他不顾利害得失,仔细为病人望闻问切,精心处方,辨证施治,终于将患者治愈。患者平反后,感其救命之恩,精心撰写一副藏尾对联相赠:“医不择人真品洁,药能对症便春生。”2008年3月6日,我来到阜阳市颍东区梧樟行政村高荒村,见到105岁的老人高韩氏。她高兴地告诉我:“别看我105岁了,可我的胳膊、腿一点都不痛,吃得香睡得甜,我一辈子没吃过中药,洋药(西药)也吃得很少。我一辈子不好生气,俺家的孩子和邻居的孩子磨牙(吵嘴),我都向人家赔不是(道歉)。”
颍上县新集镇中心学校老师刘家勤的母亲张秀英106岁时,我去访问她。她耳不聋,眼不花,吃饭香甜,血压正常,心率平稳,能穿针引线,接听电话,能和儿孙们拉家常,每天晚上,能很有兴趣地看电视到晚上10点钟。
十里八乡的农民都知道张秀英是个“善人”。讨饭的来到门前,她即使自己不吃,也要给行乞者盛上一碗。左邻右舍,遇到困难,她总是竭尽所能给予帮助。老人有接生技能,年轻时,凡是来请她接生的,不论是下雨下雪,白天黑夜,她都立即赶到产妇家里接生,她凭着丰富的接生经验,使无数难产妇女逢凶化吉,母子平安。她还有一手整骨技术,村里的大人孩子的胳膊腿摔脱臼了,只要找到她,都能手到病除。不论给别人接生还是为病人整骨,事后她从来不接受馈赠,她把这些当作善举。
102岁的颍上县耿棚镇万庄村庙西村村民金赵氏,虽已年逾百岁,但满头黑发。抗美援朝时,老人主动将21岁的大儿子金式活送往部队,后儿子在战场上牺牲。不幸的消息传来,老人虽万分悲痛,但仍坚强地说:“儿子是为国家牺牲的,是光荣的。”
老人不但坚强,还乐于助人。邻居金银修,老母亲双目失明,妻子又是个哑巴,他家的缝补多年来一直由老人包下来。除了帮着做家务,老人还用省下来的钱物接济他们,帮助他家渡过一次又一次难关,村里人都称她为“活菩萨”。
善良和宽容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长寿老人的共同特点。古人说,仁者寿,所谓仁者,都是宽容与善良的人。在调查中,不少老人信仰“破帽子常戴,吃亏常在”的吃亏哲学,他们遇事让人三分,宁亏己不亏人,因而能与人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于他们宽容和善良,常常行善做好事,可以得到友好的报答和赞誉,从中得到快乐,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让他们感到内心的充实,克服老年的孤独和寂寞。这样一来,就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古代医学家孙思邈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实践证明,悲悯之心,像一泓温情的泉水,既能浇灌别人的心灵,也能滋润自己的心田,给自己带来愉悦的心情,促进健康长寿。
墙头马上 吕士民/作
新闻推荐
另有3名患儿和1名老人中毒,经救治后好转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