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榭 通讯员 谈学祥
10月10日,记者驱车从阜城出发,沿102省道进入颍上境内,只见公路两旁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由近到远,依次可见公路两旁正在栽种的果木树、景观树;大型挖掘机来来往往,为两边的河道进行清淤;河道外侧众多钢架大棚、农田水利设施等正在加快建设……
“阜颍公路河是颍上县一条重要的排灌工程,全长26.15公里,涉及颍上县十八里铺、西三十铺、六十铺等乡镇30平方公里的排涝任务。此前,由于排灌工程不配套,堵坝较多,加之集镇无序建设,垃圾杂物较多,使公路河排水不畅,灌溉引水不通,严重影响排灌效益的发挥。”颍上县农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此,今年初,颍上县启动了阜颍公路河综合整治工程,通过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拆除垃圾及违章障碍物,清淤拓宽河道,配套桥、涵、闸,打造集排灌、交通、休闲、旅游为一体的AAA级水利风景区。截至目前,工程各项工作正在顺利推进,全部完工后,可改善排涝效益30万亩,新增灌溉效益10万亩,使农田灌溉保证率大幅提高,极大改善沿岸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阜颍公路河综合整治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加速推进,正大集团、隆平高科等知名企业加速入驻、规模种植、特色养殖等发展活力迸发……时下的颍上,现代农业发展热浪滚滚,而这一切得益于该县一项事关农村经济发展重大战略的加速实施。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从去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决定集中连片创建50万亩,覆盖五十铺、六十铺、红星、南照、西三十铺、十八里铺、耿棚、新集、建颍、八里河、慎城等11个乡镇的颍上农业经济开发区。
为推进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颍上县先后出台《加快建设颍上农业经济开发区的决定(试行)》、《颍上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奖励扶持办法》,明确提出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将开发区建成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区、现代农业功能的拓展区、农村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美好乡村建设的样板区、三农协调发展的先导区”。
为实现这一目标,颍上县将推动农业经济开发区内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重点发展优质粮食产业、精品蔬菜产业、精品苗木花卉产业、健康畜禽水产产业、绿色山芋产业、特色瓜果产业;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以家庭农场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开发区重点培育3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年加工产值突破1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例达到3:1;农业质量效益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递增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20%以上;美好乡村建设加快建设。开发区内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打造居民集聚区,建成2个人口集居规模10万人以上的美好中心镇。此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等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不断提高。
实施大战略,需要运转良好、保障有力的保障机制。为此,颍上县组建颍上农业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开发区管委会下设一办七组,抽调专人、集中办公,负责开发区建设的组织领导、重大决策、调度统筹和日常工作。同时加大资金投入。从2015年起,县财政每年列支不少于3000万元,设立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对开发区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以奖代补。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每年不少于1亿元,用于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创新金融服务。按照“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和农户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开发区建设项目的支持。
在此基础上,颍上县积极招商引资,制定优惠的农业招商引资政策,精心编制农业招商项目,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示范带动大、关联度强、效益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开发区。
颍上县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农业开发区自建设以来,实行周推进制,共召开三十九次推进会,有效地促进了开发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截至目前,开发区整合各类资金2290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企业47家,实现投资总规模60430万元,完成投入建设资金25317万元,正大集团、隆平高科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已入驻开发区。共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联合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623个,共流转土地157629亩。
大战略带动大变革、大变革催生大发展,可以预见,今后的颍上将成为阜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高地。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郭晓林 通讯员 王鹏飞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