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上半年,阜城市民将能品尝到本地的芦笋。”日前,这一消息从颍上传来,让市民开心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疑问:恁娇贵的品种,在本地种植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
芦笋,因营养价值丰富,被誉为“蔬菜之王”。今年上半年,在上海担任园艺师的滕传林回乡发展芦笋规模种植。芦笋是阜阳市种植大户少有涉足的品种,滕传林相信依靠自己过硬的技术,加之政府的贴心帮助,“蔬菜之王”一定能在阜阳落地成长。
园艺师回乡种芦笋
成片的保温大棚一眼望不到边,绵延300多亩地,日前,记者来到颍上县西三十铺镇仁和村,看到了如此火红的现代农业发展场景,这里就是安徽起林芦笋种植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
记者走进一个大棚,眼前长满了青翠欲滴的芦笋苗,棵棵长势喜人,大约有60多厘米高;公司总经理滕传林正在指导几位工人给芦笋浇水。“这几天干旱,需要5天左右浇一次水,让土壤保持一定的湿度。”滕传林介绍说,基地中的300亩大棚芦笋是4月份育的苗,7月份完成的移栽,目前处于生长早期,土壤中必须有足够的水分,才能保证芦笋苗正常生长。
看着长势茂盛的芦笋,滕传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芦笋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因含有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明年4月份这里的芦笋将会上市,第一年亩产会少一点,大约在3000斤左右,但是从后年开始,芦笋就会进入持续10年以上的丰产期,每年可以持续采摘260天左右,每亩年产量可达5000斤以上,按照目前市场批发价每斤5元来算,亩产值在2.5万元左右,刨去人工和其他成本,每亩地净收益1.8万元以上,效益十分可观。
政府帮助促落地
42岁的滕传林是颍上县江店孜镇人,1997年,他来到上海从事蔬菜种植,靠着勤奋好学和踏实努力,不仅获得了上海市蔬菜园艺种植资格证书,还在崇明县与人合作建设了1000亩芦笋种植基地,积累了芦笋种植的丰富经验和大量客户资源。
尽管在外创业小有成就,但是心系家乡发展的滕传林一直希望回乡种植芦笋。然而,芦笋种植对土壤、水分、基础设施等要求严格,滕传林多次回颍上考察,始终没有找到适合种植的地方。
记者在西三十铺镇采访发现,这里的沟渠塘基本完成疏浚,水面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农田里机井、水网等设施正在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据了解,从去年开始,颍上县决定建设覆盖三十里铺等11个乡镇的颍上农业经济开发区,每年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不少于1亿元,用于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并对落地开发区的项目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这让腾传林看到了回乡创业的希望。
今年,滕传林毅然将上海崇明的种植基地转包给别人,联合同样返乡创业的建筑商李贺,流转了600多亩地,创办了安徽起林芦笋种植有限公司。“保温大棚每平方米要25元,每亩地的建造成本在1.3万元以上,县里会按照每亩大棚3000元的标准补贴。另外,县里最近还要来帮我修水渠和生产路,建一整套滴灌设施,可以帮我们节省不少资金。”滕传林说,是这里的优越环境和政府的贴心服务,让他对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
谈到未来规划,滕传林表示,目前,芦笋基地已经解决了当地200多位村民的临时就业问题。下一步,公司计划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1400亩土地,把种植基地扩大到2000亩,通过示范效应,带动更多农户种植芦笋,同时发展芦笋深加工,生产芦笋罐头、芦笋茶和芦笋酒等产品,做大芦笋产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李方达)近日,历时一个多月的2016年颍上县大型综艺栏目《俺要上春晚》活动在该县文广新局小剧场圆满落幕。 据了解,该活动由颍上县文广新局主办,设有歌曲、戏曲、语言类、舞蹈四...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