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打工多年,他不顾家人反对选择回乡创业;为规避粮食价格出现较大波动,他决定专心发展小麦制种。刚刚过去的2015年,他打算把流转的2000多亩耕地向排灌条件好的地区集中,以最大限度保障经营收益。
农户返乡育良种
今年45岁的王怀彬是颍上县鲁口镇人,从2008年开始返乡流转土地,发展小麦良种繁育。七年时间过去了,他的种植面积从最初的8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2600亩,涉及鲁口、夏桥、杨湖三个乡镇。
“这几年种地效益不错,我现在主要搞小麦制种,销售价格要比保护价高15%左右。”王怀彬告诉记者,2008年之前,他一直在南方做生意,手头积累了一些资金。由于生意做得比较顺利,当初决定返乡种地的时候,曾遭到家人的反对。由于鲁口镇的低洼地较多,土地流转成本低于周边乡镇,看好小麦良种繁育市场的王怀彬抵挡住多方压力,返乡做起了种粮大户。从最近几年的经营情况看,小麦良种繁育的效益一直不错,午季播种的玉米、大豆也回收了一部分土地流转成本。
“低洼地土地流转成本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比较低。”王怀彬说,去年6月底的苏迪罗台风,曾经带来300毫米左右的强降雨,他的1000多亩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临时积水。由于排涝能力相对有限,他的玉米和大豆刚出苗就泡在水里好几天时间,这让他开始谋划在排涝能力相对较强的地区流转土地,与鲁口镇相邻的杨湖镇自然就成了他今后的经营目标区域。
看好附近排灌条件
在王怀彬看来,杨湖镇刚建成的木岗孜排灌站辐射范围内的耕地是他下一步流转土地的重点区域。这里的老泵站主要用于引颍河水灌溉水稻,新泵站则用来排涝,周边58.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耕地都能在洼地积水形成后第一时间排入颍河。
“我在基层排灌站工作了30多年,雨季担心洼地的水排不出去,旱季担心河里的水引不上来。”木岗孜排灌站负责人唐家林告诉记者,从1966年木岗孜站建成到现在,排涝面积只有38.73平方公里,遇到大暴雨,很多洼地都出现积水。特别是总投资3400多万元的新站建成后,装机容量从原来的1120千瓦增加到2500千瓦,排涝流量也从20立方米/秒提高到34.1立方米/秒,排涝面积达到58.2平方公里。去年夏天第一次排水时,开机只有310台时,排水量就达到了316.2万立方米,相当于老站一倍的工作量。在应对去年6月底台风带来的持续强降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与很多电灌站升级改造不同的是,木岗孜站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泵房并没有拆除,新站排涝和老站灌溉,分工非常明确。”木岗孜排灌站负责人唐家林告诉记者,老站目前主要用于灌溉,每年午季都要向周边1万亩左右的稻区供应600万立方水,遇到春旱也能在较短时间内引颍河水灌溉小麦,工程效益一直在持续发挥。
流转土地调结构
记者采访了解到,王怀彬打算在杨湖镇扩大土地流转面积,主要是考虑到这些地方是传统的稻区,水稻的收成远比玉米、大豆高得多。
“去年秋季,我在杨湖镇赵台子和郑台子流转了500多亩地,加上之前在前楼社区流转的800多亩,在杨湖镇一共有1300多亩地。”王怀彬说,最近几年大豆和玉米的平均亩产在400斤和700斤左右,去掉种子、农药、化肥和土地、机耕、收割、人工成本,秋季作物一亩地的纯收入不超过200元。如果能把这些耕地都种上产量相对较高的水稻,利润就能超过300元。不过,这些地方灌溉条件相对有限,目前只能发展小麦良种繁育。他打算等到这些地块的土地流转合同在2018年到期后,在木岗孜站辐射区域内集中流转土地,发展水稻种植。
新闻推荐
1月7日,颍上县慎城镇颍上复线船闸工程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正加紧作业。颍上复线船闸工程总投资3.5亿元,按 IV 级标准设计,设计单向年通过能力1300万吨,建成后将有效解决颍上船闸通过力不足问题,以适应当...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