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拍好纪录片《管仲》,阜阳文史专家进行交流研讨。
日前,近20名阜阳文史专家集聚一堂,对系列纪录片《阜阳古韵》暨《管仲》剧本进行“把脉”,就如何呈现一部既有史料价值,又具观赏性的纪录片集思广益,打造一张真实反映阜阳历史文化的城市名片。
以纪录片的方式讲述管仲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誉为“中华第一宰相”的管仲,为阜阳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人人知管仲,却不知管仲究竟来自哪里,做过什么,产生了多大影响。
“我作为阜阳人,长期从事纪录片工作,也希望通过纪录片的方式,讲述自己家乡的故事,管仲就是突破口。”深圳市聚和天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阜阳古韵》出品人和制片人张海俊,从事纪录片工作已14年,他说,人文蔚盛的阜阳足以利用自身资源打造多样化的“文化名片”。
2014年,张海俊及其团队辗转阜阳、山东等地搜集素材,并将拍摄该记录片的策划方案送至中央电视台第10套科教频道。“很快就收到央视回复,脚本通过,同意立项,可以在央视进行首播。”
剧本乃一剧之本。随着《管子》剧本第一稿框架及内容的完成,其历史真实性的考证,成为张海俊团队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阜阳,有一批专门研究管子及其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参与可以起到为《管子》剧本保驾护航的作用。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细节必真,知识正确”
作为系列纪录片《阜阳古韵》的开篇之作,纪录片《管仲》的剧本先后征求北京、山东、阜阳等地专家学者的意见。对阜阳历史文化专家来说,即使是通过纪录片的方式讲述管子,也必须讲究细节的真实。
在系列纪录片《阜阳古韵》项目研讨会暨《管仲》剧本座谈会上,《管仲》剧本的编剧李凯军说,作为纪录片文本的创作者,对管仲这一覆盖领域极广的历史人物来说,需要文史专家的把控与指导,才能在虚实把握中,做出合理的推断。
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龚武指出:“纪录片常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但也必须做到‘细节必真,知识正确\’。”他认为,要对观众负责,对历史负责,从场景设置到细节情节,都要向受众传达正确的知识。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纪录片除了要在服饰、职官、器物等历史细节上严格把关,还要对人物活动的时空、环境认真考究,每个环节的真实可靠,才能构成一部完整的优秀的纪录片。”比如,“管子借书”的书是什么材质、“管鲍之交”具体发生在什么地方、收税问题等。市档案局副局长、文史专家胡天生则表示,对没有切实史料可以作证的细节,如管子究竟是公元前735年出生,还是公元前723年,可以具体根据民间流传的推理进行说明。
此外,与会专家还围绕管仲的传奇故事、人物定位、历史还原等话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对框架设置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就有关学术争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提升阜阳文化形象擦亮阜阳城市名片
据了解,系列纪录片《阜阳古韵》以阜阳历史遗迹和文化名人为主线,包括《管子》、《吕蒙》、《颍州西湖》、《探秘龙虎尊》、《甘罗》5部,勾勒出阜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新坐标,让阜阳文化形象通过纪录片闻名海内外。
《管仲》作为《阜阳古韵》的开篇之作,起到良好的引路架桥的作用,系列纪录片将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阜阳”系列。阜阳师范学院有关文史专家表示,通过纪录片呈现大家认可度较高的文化先驱人物,不仅要根据时代语境,还是具备国际化视野,着眼当下亮点,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人文历史丰厚的阜阳,进一步提升阜阳的文化形象。
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兴武表示,希望纪录片《管仲》及后续的《阜阳古韵》系列能够融入更多的颍淮地域元素,进一步擦亮阜阳城市名片。
据了解,纪录片《管仲》预计4月开机,制作周期近5个月,今年年底前有望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并有可能通过手机网络客户端等其他方式播放。另悉,此前颍上县与香港卫视国际传媒集团签约拍摄的40集电视剧《管仲》,目前该剧的剧本正在创作中。
新闻推荐
于勇钱斌等出席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