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牛真子)近年来,阜阳市不断完善农科教体系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产学研结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形势喜人,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年来,阜阳市持续加强农机与农艺、科研与推广部门的横向联合,提高科研合作能力,加快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依托农机推广网络平台,健全农技人员培训制度,加快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以试验示范基地为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粮食高产创建为抓手,建立“专家—农机人员—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转变为农服务方式,提升农民应用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技术服务由产前、产中向产后转变,基本改变过去一家一户的技术服务模式,逐渐形成工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服务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科技含量。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国家、集体、民营农业科研机构100多个,市县乡农业科研、推广机构284个。全市共引进并大面积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00余个,推广新技术30余项,选育的新品种在山东、河南、江苏等多个省及安徽的部分地区得到全面推广与应用,每年推广面积达300万亩。与此同时,四大粮食作物关键栽培技术、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高效棚室设施管理技术、果蔬高效栽培管理技术、蚕桑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等得到快速、规模普及。
产品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带动了阜阳市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测土配方施肥基本达到全覆盖,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率超过80%,产量效益有较大提高。其中,2012年经国家芝麻产业体系测产验收,芝麻高产示范片芝麻单产达206.7公斤,创造了全省芝麻高产最高纪录;2013年经省科技厅验收,临泉县玉米最高亩产达889.3公斤,创造了全省玉米单产的最高纪录;2014年经省农委验收,太和县小麦最高亩产达760.9公斤,创造了全省小麦单产的最高纪录;2014年经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测产验收,颍上县甘薯亩产达5175公斤,创造了黄淮海地区甘薯单产和最高纪录;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达570.3万吨,比上年增长4%,实现“十连增、十二连丰”,连续8年超百亿斤。
新产品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也进一步优化了种植结构,促进了全市特色农业发展,果蔬、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生产设施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效益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徐立成 通讯员 王鹏飞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