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县润河镇卫生院医生给病人检查身体。
本报通讯员 吴刚 摄
近日,记者来到颍上县润河镇卫生院。作为一家位于农村乡镇的基层医疗机构,润河镇卫生院注重人才培养,提高诊疗技术,方便群众就地就医,缓解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更新医疗设备 改善诊疗条件
润河镇卫生院坐落于淮河岸边,服务当地12个村、3个社区的7.3万人。“卫生院创建于1959年,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除了中心卫生院外,润河镇还有13个村级卫生室。”润河镇卫生院院长冯友明介绍,乡镇卫生院是服务百姓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在保障农民群众生命健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卫生院由于建院时代远、使用时间长,医疗病房逐渐陈旧,医疗设备日趋老化,许多百姓不愿来此就医,而是选择到外地就医。“异地就医不但费用高,而且费时费力;长久下来,便形成了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减轻农民看病负担,把百姓留在当地就近就医,首先得提高咱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冯友明介绍说,2011年,卫生院急需一台120急诊救护车,以便争取更多的医疗救助时间。“但是,当时卫生院资金周转困难,拿不出这笔购置费。于是,卫生院领导班子决定,每人先垫付1万元,凑钱买了一台救护车。”
不仅是救护车,近年来,润河镇卫生院对彩超、大生化、血球仪、心电图、数字化直接成像系统等医疗设备都作了更新或添置,努力改善卫生院的诊疗条件。同时,重新装修了门诊室和病房,想办法改善群众的就诊环境。
加强人才培养 提升诊疗技术
除改善硬件条件外,卫生院同样注重提升自身医疗服务的软实力。“每年,医院都会组织我们医生到上级医院参加培训,提高诊疗技术。”卫生院内科主任医师曹继德回忆说,自1994年起,他就一直在卫生院工作,几乎没有外出进修过,医疗知识大多停留在学校学习和多年来的经验积累上,更新换代很慢。“最初,当得知要出去学习时,心里还有些顾虑,停留在旧观念上,担心外出不但花钱,还会影响到自己的绩效奖。医院为了支持医生参加进修培训,提高诊疗技能,为我们报销了住宿费、车旅费,一直坚持了多年。”
“通过实践,我感受到,外出学习太有必要了。通过向更先进的医院、医生‘取经\’,我们的医疗技术得到快速提高,有利于基层卫生院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曹继德说,以前,有些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看得不是很明白,心里感到苦恼。通过向外院专家学习,如今影像图看得明白,还能具体深入分析。过去,卫生院只能做些常规的小检查、小手术;如今,我们具备了做阑尾炎、疝气、胆囊切除、胃穿孔修补等手术的能力。”
人才流失往往是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提升慢的制约因素。为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润河镇卫生院探索制定奖惩方法,实行绩效考核,崇尚医德医功,改善工作环境,医生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曹继德告诉记者,2011年以前,他每月工资在千元左右,如今每月工资能拿到三四千元。“卫生院还建有食堂,平日里荤素搭配,工作环境也不错。”
服务态度好 就医更方便
近日,记者走进润河镇卫生院妇产科,只见这里粉色的墙壁、白色的瓷砖、拉伸的百叶窗,为患者营造了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为了适应新妈妈的特殊需求,每个房间都配备了洗澡间和卫生间。
36岁的双洋村村民张士会在润河镇卫生院生下了二胎。“近年来,咱家乡的卫生院发展很快,医疗技术进步快,我就选择在镇卫生院生产。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好,每天多次来查房,耐心检查身体状况,指导如何进行母乳喂养。医疗费用方面,剖腹产加上住院费,花了3000多元,除去报销和补贴,个人只需掏1000多元。如果去市区的大医院,得花1万多元;而且,城里大医院病房里的产妇多,还不一定有这儿住得舒适。”
不仅是张士会,55岁的当地农民王明礼因骨折入住卫生院,61岁的南照镇农民陶文之都选择入住乡镇卫生院。他们告诉记者,“相比到外地看病就医,咱们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并不差,医生的服务态度好,医疗费用低,吃、住、行都方便,俺们更愿意在家门口看病。”
“2011年,卫生院门诊量3000余人,住院量1000余人;2015年,门诊量1.2万余人,住院量约4300人,医疗收入增长一倍。”卫生院院长冯友明说,卫生院作为基层农民的“健康卫士”,将继续注重对常见病、多发病、康复病的治疗,进一步探索具有一定难度的手术治疗,提高诊疗技术,为当地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武万勇 方宝成/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