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湖镇李士光养羊场,利用高床养殖技术,养殖湖羊,年利润达400万元以上,带动部分群众养羊,实现共同致富。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颍上县在全县范围内划分了东西南北四个产业扶贫示范片,在各乡镇创新创建产业扶贫示范点,通过树立模版典型、培育产业扶贫典型等方式,大力发展产业扶贫,找准了贫困户脱贫的着力点。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颍上县江口镇周圩村的连军养殖场,走进宽敞明亮的羊舍,只见波尔山羊、阜阳白山羊、小尾寒羊等不同品种的羊儿有的在吃食、有的在追逐嬉戏,一派自然和谐的景象。经过多年发展,连军养殖场占地面积200余亩,建立羊舍300多间,是当地一家规模较大的养殖场。
“一家富不叫富,家家富才是真正富。”养殖场负责人介绍说,养殖场在实现快速发展同时,积极帮扶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连军养殖场共对口帮扶贫困户21户58人,为每户贫困户寄养能繁母羊3只,统一饲养,统一管理,统一购买保险,并从中选出2名贫困户到养殖场就业,每年有五六千元工资,同时教授养羊技术,逐步实现到户散养,每户确保不低于3000元年收益,实现稳步脱贫。
在大户的带动下养羊增收,是帮助部分无劳动力或者缺乏技术贫困户脱贫的好办法,类似的举措在江口镇还有不少。2016年,江口镇对拟脱贫的686户、2025人进行产业帮扶全覆盖,要求户户头上有措施、人人身上有说法。如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资入股帮扶。在该镇夏圩村,依托致富能人王怀彦开办的养猪场,通过带资入股的方式带动17户贫困户,以协议书的方式,明确每年支付每个贫困户不少于3000元的入股分红,助推脱贫攻坚。在刘庄村、晴江社区,通过村(社区)集中养殖的方式,解决拟脱贫户产业到户问题……
江口镇通过产业带动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事例,是颍上县相关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产业扶贫,让贫困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位于颍上县杨湖镇樊台村的庆园春芦笋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目前已发展芦笋种植面积1300亩,合作社的芦笋远销日本、韩国。正是看到了芦笋种植产业前景可观,杨湖镇从基础设施配套、资金等方面对庆园春芦笋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扶持,扩大芦笋种植规模,希望通过走“一村一品”道路,进一步带动樊台村贫困户脱贫。截至目前,庆园春合作社不仅为60多名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还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芦笋4000亩左右。
“我们还将建设芦笋加工厂、储藏冷库、芦笋茶加工工厂,利用芦笋副产品发展养殖业等,做成芦笋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产业,带动更多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该镇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从颍上县获悉,在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该县根据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结合全县各贫困村实际,在全县贫困户中实施“六个一”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工程实施过程中,由贫困户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自我发展、带资入股分红、委托寄养型、项目资金带动、互惠合作、就业安置等不同发展模式,达到脱贫效果。
此外,颍上县还按照省市关于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工作要求,遵循“因地制宜、带动明显”的原则,结合村情、民意,编制了“操作性强、易实施、风险低”的产业扶贫规划。在编制产业扶贫规划的过程中,各乡镇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现状,积极发动新型经营主体参与脱贫攻坚,大力促成农业产业与扶贫开发的有效对接,各乡镇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发展比较迅速。为进一步促进各乡镇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壮大农业产业与扶贫项目的规模,最大限度地带动贫困户增收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下一步,颍上县将紧密围绕减贫增收这个核心,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全面推进产业扶贫攻坚。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扶贫,积极采取资金入股、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着力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不断激发贫困村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力争早日实现“县摘帽、村出列、户脱贫”的脱贫攻坚目标。
新闻推荐
颍上县林业产业发展见闻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