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晓林 通讯员 姜子锋
“颍州、奎星楼、筚路蓝缕……”7月30日,在阜阳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内,当主考官标准地念出一个词语后,舞台上参加比赛的选手紧张而沉着地书写,台下不时响起掌声或惋惜声。这是由阜阳市教育局主办的阜阳市第三届汉字听写大赛的决赛现场。
自今年3月下旬下发比赛通知至今,前后历时四个月,吸引了全市各县市区及直属学校近32万名初中生广泛参与。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共有19支代表队突围,被推荐参加市级比赛。
台上台下竞相书写
7月30日上午,在市级比赛预赛中脱颖而出的12支队伍,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新一轮复赛。他们被分为A、B组,通过抽签两两对决,获胜的队伍则晋级决赛。“还是有点紧张,也有点小失误,但我们队还是挺进决赛了。”临泉杨小街中心校学生说。
经过预赛、复赛的激烈角逐,最终太和县第二中学、阜阳市第十五中学、阜阳市第二十中学、开发区第一中学、临泉杨小街中心校、颍上县第三中学6所学校的代表队会师决赛。据介绍,每支队伍各5名选手,在每轮比赛中,答错的选手被淘汰,答对继续。
“请听下一个词语。”主考官声音刚落,5台书写机器前的选手低头思索,沉着下笔,台下的观众也纷纷跟着写起来。现场,许多前来观看比赛的中学生及家长,不少携带字典等,认真劲头不输赛场上的选手。
台上紧张,台下着急,一些观众看到选手书写有误时,甚至忍不住要说出正确汉字。经过轮番激战,最终台上只剩下太和二中和颍上三中的两位选手进行最后的对决。太和二中的李灿灿沉着冷静,经过5、6轮的拼比,太和二中代表队取得本届汉字听写大赛的冠军。
结合本地历史文化命题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汉字听写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一股潮流。阜阳市在连续三年的举办过程中,不断总结探索出与本地历史文化紧密结合的听写试题库,同时还兼顾了语言交际实际和传统文化传承。
“听写试题立足于有一定难度、易混、易错,但不艰涩生僻的词语,内容涵盖广泛,包括地方本土文化、中医中药知识、词牌词人常识及民俗、礼仪、饮食、建筑、天文等,为听写内容增添了参与性和观赏性。”市语委办负责人介绍。
在比赛过程中,有不少听写试题与本地有关,如奎星楼、资福寺、玉蜀黍等。其中,在听写“资福寺”一词时,参赛的5位选手全部书写错误。在比赛中担任主任评委和点评嘉宾的省教育厅语委办专家李敏说:“学习中国传统汉字文化时,要在平时多积累与本地文化相关的字词。”
重视汉字书写的学习与传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键盘输入代替手工书写,提笔忘字的现象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意识到,规范汉字书写的重要作用。
本届冠军队——太和二中为参加此次比赛,动员全校师生,参与3次比赛预演。“一方面是增强选手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在学生中普及汉字文化。”太和二中校长时浩说,教师要担负起教育学生规范使用汉字的责任,这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读写汉字、理解字义,更重要的是激起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对阅读的喜爱。
针对中小学书写能力和水平出现的不同问题,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市教育局语委办近年来多次举办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国汉字听写大赛等系列活动。市语委办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加强语言文学工作,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大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引导阜阳市广大青少年学生感受文字之美,进一步促进了广大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宋立冬)8月5日,团市委协调组织阜阳市钢琴协会教师、志愿者等,到颍上县十八里铺镇贫困村魏庄教学点开展梦想音乐课堂助力教育扶贫活动,捐赠电子钢琴等音乐器材,并向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的孩...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