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川省知名的一位摄影家,廖斌的一生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快门摁动中度过,也因此与相机收藏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藏品尽管从数量上并不很多,但是都基本属于“非卖品”,因为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着一段难忘的故事,或是一段奇遇,或是一份友情,也或是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事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其实,我收藏的就是故事,故事是用来在岁月的流逝中慢慢品味的,所以不卖。”
爱上摄影为收藏相机悄然打下基础
1976年,年轻的廖斌在北京喜欢上了摄影,因为那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身边的好多人都用照相机记录着老百姓送别周恩来总理的一幕幕情景,这让他感到十分有意义。于是,他买了人生中的第一架相机——“东方上海205”,当然,多年后这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他的第一件藏品。
“我拍了很多照片,但冲洗出来后感到并不满意。”作为一位没有受过正规摄影学习的新手,廖斌的表现其实已经算不错了,但离专业摄影确实还有些距离,而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拜师学艺:“回到兰州后,我便带着作品专程前往当年省文化厅下设的甘肃省摄影展览办公室,慕名拜访了被誉为省内摄影第一人的李绍云老师,并成功的被收为‘关门弟子\’,那一刻开始我才正式迈入了专业摄影爱好的发展道路,这也为以后痴迷地爱上收藏相机打下了铺垫。”
从此,与摄影结缘的廖斌,不停用手中的镜头捕捉着普通人眼中很简单却很温馨的瞬间,将生活中一幕幕动人情景完好的保留下来,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现场都在快门的摁动中以图像的形式被记录了下来。
90年前老相机记录一段尘封历史
甘南草原上曾经有过天主教堂,但都在30年代被烧光了,然而那个时期的外国传教士却留下很多足迹。1992年,为了寻找相关的历史线索,廖斌来到这片土地,这一次无意中得到了自己最有意义的一件收藏品。
“我是在一户当地牧民家中发现这部相机的,这部美国1923年10月9日生产的伊斯曼柯达5×7外拍照相机还带着一个保存完好的外拍便携式皮箱,以及6支和相机配套的胶片盒和210mm的标准物镜。”这架老相机几乎让廖斌的收藏欲望达到了极致,当时所付出的代价在旁人眼中是不可思议的,廖斌说:“我毫不考虑的用一辆崭新的幸福250摩托车从当地人手中换来了这部相机,并小心翼翼的当成宝贝一般带回了自己家里。”
之后通过了解,廖斌知道了这部相机是当年一位德国传教士留在牧区的,这位传教士为牧民们看病、送药、治伤,在当地留下了很不错的名声。如今,传教士后人也隐约有线索被廖斌获知,据说也来到中国行走在边远地区为贫苦百姓进行白内障手术。他告诉记者:“如果能证实这个后人的身份的话,我愿意将这部相机无偿回赠给他,希望能让他知道自己的父辈远赴异国他乡救助牧民后,中国人没有忘记他们。”
最老相机承载一段忘年之交
在廖斌的藏品中,年代最久远的是一架1892年生产的胶木盒装德国“box”相机,而
这部相机则代表了他与一位忘年之交的深厚友谊。1995年,廖斌在兰州认识了一位老建筑师,后来在天水的宾馆里聊天时摄影成为了两人的共同话题,也因此注定了这段忘年之交有着不平凡之处。
交谈过程中,廖斌对摄影和收藏的痴迷最终打动了这位老建筑师,情浓之处便将自己1949年在旧货摊上收购的这部老相机送给了廖斌。在之后的交往过程中,又接连将自己用过的海鸥4B、4C以及一部1958生产的跃进牌相机等3架胶片机欣然相赠。廖斌把玩着这部相机,边回味边说:“每次想起这位老友,我便泡上一壶浓茶,把这几部相机拿出来端详一番,昔日的友情顿时在心间荡漾起暖暖的感觉,音容笑貌至今记忆犹新。”
收藏经历最大收益就是乐趣
如今,廖斌已经收藏了各式相机50多部,汇聚了相机发展史上的一些稀缺产品,更不乏一些稀奇、少见的珍惜相机。其中,最小的是一部30年代生产的德国米诺科斯相机,这部间谍相机设计十分精致,长8.5公分,款2.5公分,厚仅有1公分,合起来不过和一个一次性打火机一样。
此外,还有一部产于1939年的德国罗伯特罗纳相机也具有相当的收藏价值,因为这是世界上第一款单反相机,问世后被专门用于飞行员航拍,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空军广泛使用。
回味起自己的收藏经历,廖斌感慨的说:“几十年的收藏经历给我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乐趣,因为我是一个不求结果的人,所以这些藏品的价值我几乎没有关心过,但是收藏过程中带来的快乐却值得我一生中慢慢享受。此外,通过收藏、把玩各种相机,我对摄影的光学、物理知识有了更深入、细致的了解,为我的摄影道路平添了很多乐趣。”
新闻推荐
【本报讯】6月28日,兰州市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系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首批投入试运行的32个路口,将对机动车闯红灯、不按导向线行驶、左道逆行、违反禁令...
甘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