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是甘肃﹃不甘输﹄的姿态
新世纪以来的十年中
甘肃省始终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追赶、奔跑
而且跑得越来越快
转型,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这是未来十年甘肃省跨越式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打造新平台助力新发展
8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这个核心区面积246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806平方公里的新城,将使兰州变为双核驱动。
省会兰州是甘肃省唯一的特大型城市,在区域发展战略中被赋予“中心带动”责任。老城空间狭窄,不堪重负,“中心引擎”效应发挥多受掣肘。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说:“跳出老城,建设新区,意在破解发展瓶颈。”
既要在追赶中快速做大做强,又要在发展中率先转型跨越,兰州急需新空间、新平台。这也是甘肃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关注甘肃发展的人们会发现,兰州新区只是甘肃倾力打造的众多新平台之一。
甘肃西翼,风光电走廊正在崛起。截至今年6月底,酒泉市风电装机达到55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达到203兆瓦、风机设备年产能达到300万千瓦。酒泉市市长康军介绍,预计到今年底,酒泉市风电装机将突破100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将突破1000兆瓦,年内将形成3000台风机、3000套叶片、2500套机舱罩和1000兆瓦光伏电池组件产能。
甘肃东翼,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正在建设。庆阳市境内蕴藏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折合油当量约1230亿吨。庆阳市近年来正致力于打造千万吨级大油田、千万吨炼化、亿吨级大煤田、千万千瓦级煤电、千万吨煤化工以及10亿立方米天然气煤层气、120亿立方米煤制气六大基地。
放眼全省,“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将有效聚合、开发甘肃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7大循环经济基地、1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将助推甘肃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40万干部帮扶40多万贫困户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正让干部们受教育、百姓们得实惠。国家六盘山区、秦巴山区重点扶贫规划将使甘肃省58个贫困县得到更大支持。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正在利用科技创新的力量向更多的旱塬地要粮食。以黄河上游甘南段、黑河、石羊河为代表的生态治理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47条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扶贫攻坚、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以及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惠及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政策陆续出台。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将此称为“政策机遇集中叠加,利好效应逐步释放”。
发展机遇,从未如此集中眷顾甘肃。发展平台,从未如此密集呈现在甘肃。
今年4月,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大业,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过去的十年,是甘肃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10年间,甘肃省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去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6.3倍,财政收入增长了5.2倍;粮食连续8年增产,去年总产量突破千万吨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5倍。
依托这种基础和积累,甘肃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迈上了加速转型跨越的高位平台。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甘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人均GDP、全面小康进程等三项主要指标居于全国末位;按照国家新扶贫标准,全省仍有上千万贫困人口;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脆弱、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思想解放不够、创新意识不强……
“两个甘肃”,意味着甘肃的发展面临着双重任务:既要后发赶超,又要转型跨越。
甘肃,要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努力走出一条
内陆边远地区开放开发和艰苦贫困地区后发跨越的新路子。
未来五年,是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也是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说:“我们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机遇是政策叠加、最大希望是开放开发、最大责任是富民安民。”
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成为时代所需、民心所向和使命所系。这将是一个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新甘肃。这也将是一个今后五年要实现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三个翻番”,经济发展质量、人民生活水平、产业发展层次、文化发展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文明程度要“六个明显提升”的新甘肃。
穷和慢是甘肃过去留给人们的印象。历经6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甘肃究竟拥有了哪些发展新优势?
甘肃的区位优势是“坐中四联”。在中国西北角,她是西出新疆、青海、西藏的重要通道。甘肃省社科院院长范鹏认为,这种地理区位优势为扩大甘肃开放开发提供了“东进西出、南拓北展”的天然资源。
甘肃的资源优势是“富集”。甘肃是全国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12个矿种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煤炭、石油、天然气、黄金储量居全国前列;矿产资源储备综合排名居全国第五位。正在甘肃开展的新一轮找矿特别行动还在发现和放大其资源优势。甘肃还是全国太阳能、风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
甘肃的文化优势是“丰富厚重”。甘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伏羲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石窟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资源丰度居全国第五位。
资源优势是富民兴陇的最大支撑,资源优势的转化能力、转化路径也
是富民兴陇的最大制约。
引强入甘,借力发展。近年来,华能、中铝、大唐等一批批央企或重组资产,或投资开发,在甘肃形成了央企西进投资热潮。
承接产业转移,“选商择资”增强了实力。甘肃省工信委负责人表示,全省目前已储备679个承接产业重点项目,总投资5178亿元,今年有望到位资金580亿元,同比增长50%。同时,甘肃各市州正在制定发展千亿级产业集群和承接打造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实施方案。
8月底,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管钰年向媒体表示,国家15个部委支持甘肃创建华夏文明传承保护和创新示范区。此前,围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央单位(企业)出台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或签订部省协议共49个。在政策支持和部委支持下,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白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均升格为国家级园区。敦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全面启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甘肃转型跨越的力度取决于资源优势转化的力度,这种转化能力既体现在对矿产资源优势的转化力度,也体现在对政策资源优势的转化力度。
新春的陇原,山路田埂上走来了一位位干部,农家小院里洋溢着一片片笑声。
2012年2月21日,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带着被褥住进了会宁县甘沟驿镇钟家岔村村民史治军家,和村民们一起用架子车推土。3月16日,他又与武山县马力镇北顺村的农民一起拉家常、话发展。
甘肃省省长刘伟平2月24日来到庄浪县石阳村,和村民们一起在田间铺地膜。3月16日,他又来到通渭县马营镇华川村,与村民一起试用地膜点播器。
在书记、省长的身后,是甘肃全省40多万干部走进40多万特困户的身影。
3月19日至23日,甘肃省市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研究政策经验,谋划推动转型跨越”研讨班举行。研讨班邀请了国家部委、东中部省市的负责人和专家授课辅导、传经送宝。
4月28日,新当选省委书记的王三运对全省党员干部表示,要以发展的实际丰碑赢得群众的口碑心碑,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他同时要求,新一届省委领导集体一定要有一种“说了就干、干就干好”的务实精神。
8月14日,王三运、刘伟平率领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州党政一把手出现在嘉峪关市,全省新建项目现场观摩活动正式启动。观摩活动既充分肯定成绩,也认真评点差距和不足。一个一个市州观摩,一个一个项目评点。
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全省要深入实施联村联户、多极突破、项目带动、扶贫攻坚、全民创业、生态屏障、文化提升、效能风暴、和谐构建和先锋引领“十大行动”。这些新行动鲜明地提出了“好中求快、三化并进、基础优先、开放带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人才支撑和产业富民”等“八个发展取向”。
陇原大地,呈现出竞相发展、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今年上半年,甘肃经济逆势上扬,后发赶超,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增速跃居全国前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7%,增幅居全国第二位;各项贷款总量增长了26.6%,增速位居全国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也分别达到14.7%和17.9%。
回望甘肃发展的历史,从“天下称富庶者莫如陇右”到“陇中苦瘠甲天下”,是从唐末到明清,这个转变过程的时间跨度大约是1000年。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没治论”到“一方水土能养活一方人”的“有治论”,这个转变过程的时间跨度大约是30年。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个时间跨度是10年。
甘肃加快发展到了势不可挡的阶段,后发跨越到了加速起跳的关口。甘肃,正在转型跨越的科学发展新路上迅跑。
联村联户
甘肃发起扶贫总攻
今年2月,甘肃省启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这一行动以全省58个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为重点,由40多万名干部联系40多万特困户,各级单位、广大干部都有联系帮扶的对象,贫困县、贫困村、特困户都有联系的单位和干部,从参与范围到联系对象,均实现了“全覆盖”,干部和特困户之间形成了“直通车”。这一省市县乡四级干部全面动员的行动堪称一场扶贫总攻。
干部下乡怎么帮?“双联”明确了干部帮扶的6大任务: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双联”不光强调经济发展,还关顾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处入手,从最长远处谋划,从最拿手处发力,让干部都有作为,让群众都能受益。
在走村串户的访问座谈中,干部们逐渐意识到,如今温饱已不再是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接济式的扶贫也不再适应农村的现状,农民需要一条长久稳定的自我发展路子。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干部们逐村逐户地厘清了产业规划,资金成为农民自我发展和产业提升的桎梏。
要使“双联”行动取得实效,必须下决心破解农村发展资金不足和农民贷款难题。为此,甘肃省财政厅与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合作开展“双联惠农贷款”。从今年起,农行系统连续5年,每年安排60亿元专项信贷资金,省财政厅每年安排资金全额全程贴息,支持双联行动中58个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类似资金不足等共性问题,干部们在贫困村、户还发现了很多。为了“一揽子”破解这些难题,甘肃省要求各级各单位集中力量,在全省所有贫困村实现“八个全覆盖”。即融资担保服务的全覆盖,小额信贷业务的全覆盖,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全覆盖,贫困家庭劳动力输转的全覆盖,乡村公路建设的全覆盖,公共卫生室、文化活动室的全覆盖,“两委”办公服务场所的全覆盖和村级农资产品综合服务社的全覆
盖。
正是由于“双联”行动前所未有的力度,甘肃一些贫困村、户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多改变。东乡族自治县毛沟流域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极其严酷,群众行路、吃水、住房等样样困难,是扶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当地群众虽然有发展养殖的愿望,但是养了羊也根本卖不出去。
今年“双联”行动开展以来,联系单位统筹谋划,对毛沟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总投资2.6亿元的毛沟流域连片开发项目已经开始实施,新修公路、硬化村道、建便民桥、埋设自来水管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危旧房改造、建暖棚圈舍等有序推进,困扰当地人多年的“心病”一件件得以解决。东塬乡党委书记闫宏瑞欣喜地说:“有了基础设施的配套,培育产业就不成问题。”
兰州新区
现在,从兰州市区驱车北行约60公里,一个核心区246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806平方公里的新城已规模初具。四纵四横的50公里新区主干道已经建成,三条连接新老城区的快速通道正在建设,吉利汽车等8个项目基本建成,三一重工等39个项目正在紧张施工,无数的项目和投资者还在纷纷涌来。
今年8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兰州新区,成为国家近年来批复的第五个新区。获得新身份的兰州新区一时间成为全球瞩目的新焦点。截至目前,新区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90个,总投资707亿元。
建设兰州新区是做大做强兰州区域中心城市的需要。兰州是甘肃省唯一的特大型城市,在省级区域发展战略中被赋予“中心带动”地位。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说:“建设兰州新区,是破解发展瓶颈难题的客观需要,是率先转型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外地加快经济发展实践提供的有益启示。”
2010年7月,经甘肃省委、省政府同意,兰州市委正式决定在秦王川建设兰州新区,8月初,兰州新区管委会筹委会正式挂牌开展工作。
兰州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志武上任之初,面临的是一系列难题:如何将荒野变新城,土地、资金从哪里来?怎样避免新城变“鬼城”,产业如何定位?城市如何发展?“我们的责任就是破解一个个难题。为了新区建设,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要勇于大胆创新。”杨志武说。
规划决定城市品质。兰州新区的总体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设计,总体规划将新区定位为“产业强城、生态绿城、多湖水城、现代新城”。目前,兰州新区还在对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进行优化和完善,预计在10月份报甘肃省政府审批。
定位决定城市未来。国务院的批复为兰州新区确定了四大战略定位: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允许兰
州新区“两个先行先试”:一是在行政管理体制、涉外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二是在土地开发整理和利用方面先行先试。
产业决定城市实力。按照规划,兰州新区将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仓储服务业等八大产业。兰州新区管委会招商局副局长刘宇杰说:“现在不是无商可招,而是要招什么样的商。”
甘肃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张建君认为,“兰州新区是国家级新区建设与布局的新突破,是中国区域经济平衡化发展的重大尝试,是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中心城市合理布局的战略节点。”
甘肃省旅游综合收入自2008年以来,以每年超过25%的速度连续4年迅猛增长,2011年,这个增速更是超过了40%。
甘肃旅游资源丰富,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和中国邮政标志驿使图就出土在甘肃。这里既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也有众多红色旅游景点景区,还有4个国家地质公园、12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和1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2处世界文化遗产,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7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不少经典景区常常让各地游客流连忘返。
因为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落后的制约,到2006年,甘肃省旅游综合收入全年仅仅只有80亿元。此后,甘肃省加大对旅游业发展扶持力度,先后提出旅游业“倍增计划”和“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至2010年,甘肃省旅游人数实现4291.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7.2亿元,均超额完成“三年翻番”目标任务。2011年,甘肃省旅游人数同比增长36%,实现全省旅游收入333.7亿元,同比增长40.68%,分列全国第四和第二位。
2012年8月,第二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实现一个月综合收入过100亿元。甘肃省常务副省长刘永富说:“这充分说明了旅游产业具有广阔发展潜力,能够打造成甘肃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甘肃省旅游局局长黄周会表示,甘肃省旅游收入从100亿元到200亿元用了3年时间,从200亿元到300亿元只用了一年时间,初现跨越态势。这主要得益于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双轮驱动”。
目前,甘肃省14个市州中有11个市州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中,张掖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还将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和“龙头产业”。
甘肃各地积极开创旅游业发展融资新途径。张掖市今年将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张掖大佛寺等12个优质旅游景区在有效保
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合资、独资、股份制、拍卖、租赁等方式,出让旅游景区经营权。
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下,长期以来制约甘肃旅游业发展的投资不足问题得到极大缓解,旅游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建设得到加强。旅游运力建设上,开通了兰州至香港、台湾、济州岛、曼谷等旅游包机航线,开行了兰州至敦煌往返旅游列车,加快了高速、高等级公路以及连接景区道路建设。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带动了乡村游热潮。2011年甘肃省创建旅游村120个、农家乐2245户,乡村旅游人数达到108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12.5亿元,直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黄周会表示,2012年全年,甘肃省将确保实现接待旅游人数7000万人次、旅游收入400亿元的目标。
本版均为新华社电
新闻推荐
兰州市将增68处交通智能电子眼 兰州智能交通非现场执法第二批监控系统12月1日启用
【本报讯】12月1日起,兰州智能交通非现场执法系统第二批68个路口的监控系统将正式启用,13辆移动电子警察车同步投入使用。届时,非现场执法系统监控的路口,将增至100处。这是记者11月25日从兰州市公安...
甘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