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新闻 合作新闻 夏河新闻 玛曲新闻 舟曲新闻 碌曲新闻 迭部新闻 临潭新闻 卓尼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甘南市 > 甘南新闻 > 正文

抑郁症患者漏诊严重 甘肃省接受治疗率不足一成

来源:兰州日报 2012-10-11 21:08   https://www.yybnet.net/

第2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关爱老人精神健康,面对近年来抑郁症发病率逐渐升高,而很多人却走入了认识误区,专家们呼吁——

10月10日是第2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今年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关爱老年人,有专家称,目前四川省老年人的精神问题主要集中在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症上,与全国情况一致。

连日来,记者在调查中得知,四川省精神卫生事业现状不容乐观,供需不平衡,资源匮乏是困扰这项事业发展的一大因素。目前,全省医疗机构设置的精神病专科床位不到2000张,且只有192名专职精神科医生,大多集中挂靠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的省精神卫生中心、兰州市三院、天水二院等几个专科医院。甘南和临夏两州竟没有一个精神科医生。针对这一现状,甘肃省卫生厅会定期派遣专科医生到这两地排查、诊疗,以弥补就诊通道的不通畅。

据悉,包括甘肃在内的全国六省市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达到精神病诊断标准的精神病人已占到18岁以上人群的15%至17%,比重很大。抑郁症是精神病的一种,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而其过低的识别率和就诊率却令人担忧。四川省精神科专家何蕊芳介绍说,其实,人人都可能成为抑郁症患者,因此“要像看待感冒一样看待抑郁症”。在临床实践中,抑郁症的疗效和预后都非常好,只要坚持服药9个月,就有可能彻底治愈抑郁症,恢复正常生活。她说,10%至2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会选择自杀,一项调查称,一位患者的自杀将影响身边的35位亲友,令他们一辈子不开心,长期生活在阴影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据估计,抑郁症的年患病率为5%至10%。何蕊芳是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精神科主任医师。她说,倘若你在一个20人的办公室中工作,可能有1到2个同事曾经患过或者正在遭受抑郁症的折磨,而这20个人当中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抑郁症患者,包括你自己在内。只是你不能发现或者根本不愿承认。

10%至2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会选择自杀,不夸张地说,在坐落于金城的各大小区看似风平浪静外表下,“隐藏”着不少抑郁症患者,而他们中间也曾有人纵身从高楼跳下,以此种惨痛的方式告别人世。据悉,在四川省,抑郁症的识别率特别低,在非精神科专科的医师中只有不到20%,许多病患在综合医院的医师那里就诊时成为“漏网之鱼”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与偏见和忌讳相关。另一方面,抑郁症的治疗率也仅有10%,大部分患者游离于专科治疗之外,没有接受专业的治疗和帮助,最终可能走向自杀的深渊。

何蕊芳说,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也存在明显的误区,没有给抑郁症患者一个宽松、温暖的环境;其实每个人对抑郁症患者的关心、理解和帮助,对于那些被疾病困扰着的人们都是巨大的安慰和鼓舞,这也是治疗抑郁症的一剂良药。

初期表现症状:失眠

精神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重性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疯子”,第二类是指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和酒依赖。

重性精神病发病率为1%,且比较稳定。汶川大地震后,重性精神病的发病率没有发生变化。因为它的发病是生物学因素,与高血压、糖尿病相似。重性精神病人和另一类精神疾病患者——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是两个相反的极端人群,前者多是贫病交加,生活潦倒的人,而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是能力较强的、社会地位高的精英阶层。何蕊芳半开玩笑地说,似乎中间人群较“安全”。其实不然,如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抑郁症随之越来越多,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抑郁症易侵犯人群,形象地说,任何人对抑郁症都没有免疫力。抑郁症的初期外在表现最主要的就是失眠。

抑郁症病人大多情绪不稳定,性格发生改变,大部分时间都高兴不起来,以前爱做的事情突然不喜欢做了。比如说,老年人以前爱打麻将现在提不起兴趣。这都是危险信号,要及时找专科医生就诊。有相当一部分人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愿意配合医生治疗。“抑郁了”的崔永元就是积极治疗,才得以康复的。

坚持用药治疗效果好

很多人排斥抑郁症是因为被冠以精神病的帽子,但事实上它的确是精神病的一种。对于长期服药,病人更是不能接受。

在临床实践中,抑郁症的疗效和预后都非常好,只要坚持服药9个月,就有可能彻底治愈抑郁症,恢复正常生活。患者需要做到的是,在正规治疗、用药9个月后,再来就诊请医生评估疗效。何蕊芳说,抑郁症的治疗效果特别好,不仅如此,它的预后也非常好。这点与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不同,后者治疗后不可能恢复到从前的状态,而抑郁症可以像从前一样工作、生活,不影响社会功能。近十几年来,抗抑郁药发展很快,一般个别病人服用一种疗效不好时,换另一种后都会收到预期效果。

抑郁症的发生与季节有关,例如常年处于极夜的北欧,那里的人们患抑郁的就特别多。何蕊芳进一步解释了连续服药9个月的含义。原来是抑郁症一般在冬末春初和秋末冬初时发作,9个月为一个周期,因此要跨季节用药。另外,抑郁症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经治疗缓解后1年内的临床复发率高达30%至40%。这一点也需要警惕。

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分为四类,即抗抑郁药物、抗精神病药物、镇静催眠药物和抗躁狂药物。它们针对不同人群,用药时一定要找专科医生诊断、治疗。目前,治疗精神疾病新的用药原则是不减量,就是说疾病治愈后的维持治疗期间用药量与之前保持一致。

分清治疗与咨询的区别

现实中存在一个误区,大众会将心理咨询师和专业精神科医生混为一谈。前者的“资质”由劳动部门颁发,只能从事咨询服务,后者才是有处方权可以从事治疗的执业医师。另外,心理治疗室和心理咨询室也是两个概念,千万不能混淆。

目前,抑郁症作为门诊特殊疾病已纳入医保,可减轻病人不少负担。不仅如此,重性精神病管理项目规定有6种精神病可获得免费治疗,即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型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痴呆和癫痫病所致的精神病。经济困难的病人可以通过民政、残联、公安、宗教等多种渠道申请救助,专科医院还设有专门的床位。

老年人预防痴呆和抑郁

社会老龄化应当重视精神疾病危害。根据我国部分地区调查,60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4.2%;北京市调查显示,65岁及以上人群抑郁症患病率为4.4%。四川省情况基本与此一致。

老年人要积极应对老龄伴随的身心改变,多参加社区活动,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在短期内出现明显记忆力减退、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等现象时,要及早就医。家属和照料者要了解老年期精神疾病、心理问题的征兆和表现,做到及时发现疾病,妥善处理心理问题。

老年人要积极预防疾病发生。何蕊芳介绍说,老年人生活要有规律,保持足够的睡眠,看电视时间不要太长,饮食要清淡,品种多样,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少食动物脂肪,低盐低糖,不可过饱,戒烟、适量饮酒。还要保持乐观情绪,多参加集体活动,多接受外来的有益刺激,以延缓脑功能减退。

比如:读书、看报、下棋、听音乐。体育锻炼要适可而止,严禁剧烈运动。要多与他人交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睦家庭环境,保持情绪稳定,尽量避免不良的情绪刺激。

病例一

我很“难受”生不如死

“我活得生不如死,度日如年,像在炼狱中,特别难受。”这是许多抑郁症患者找到医生时对自己病情的表述。然而,具体难受在哪里,为什么难受,却没有患者能够说清。事实上,患者在病中的确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他们只能笼统表达,等到病情好转后才能回想起以前的种种,冷静客观地分析。对于那些一心想自杀的患者来说,并不是他们真的想死掉,只是固执地认为自己“很难受”。

有一位最终被诊断为抑郁症的老大爷前来看病,接诊的医生因为年轻、经验不足,一个劲儿追问老大爷哪里不舒服。老大爷忍无可忍,用手把桌子拍得山响,近乎咆哮地对她吼道:“我能说清楚自己是咋回事,还用来找你吗!”经了解,这位老大爷是位退休干部,生活条件很优越,子女孝顺,老伴待他也很好。因为“难受”而多次就诊,可检查结果均是“没病”。拥有这么好的生活,为什么还没病找病,许多人对他的行为产生质疑。现实里,抑郁症患者往往处于“自己想不通,别人不理解”的生活状态中。

病例二

张先生祖籍天水,是个生意人,曾经主动找到媒体要求出资对大众普及有关抑郁症的知识。之所以有此举动,是因为深受其害,张先生也曾患有抑郁症。腰缠万贯的张先生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认为有钱有什么用,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因为在病中,他做出了一件令他悔恨终生的事,他年逾八旬的老父亲即将辞世,家人要他回家看父亲最后一眼,他竟绝情地说:“都80岁了,有什么好看的,我都不想活了。”最后,张先生去上海治好了抑郁症,阳光又重新照亮他的生活。

人们以为性格开朗、外向的人不会得抑郁症,反之内向的人容易患病。其实不然,往往外向的、追求完美的、在工作和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人,更容易受到抑郁症的侵袭。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也是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

病例三

很多股民经历股市的跌宕起伏,铩羽而归,也许大部分人会失眠、茶饭不思,可经过一个时期的调整,他们又重新振作了。可有一位病人,在历经炒股失败后,痛不欲生,五天五夜睡不着觉,最终被诊断为抑郁症。

“在诱发因素刺激下,有些人不能自我修复。炒股失败只是导火索,或许因为其他事情,这位病人的抑郁症迟早都要犯。”何蕊芳说。从临床病例分析看,抑郁症带有一定的家族倾向性,它是遗传基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病机制很复杂,目前没有完全弄清。

病例四

目前,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问题突出,惊恐障碍也属于这类疾病,发病率很高。有一位病人总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以致于每次“犯病”的症状都与心脏病一样,“出汗、心脏都要跳出来了,觉得自己要死掉了”。这其实就是惊恐障碍,焦虑急性发作。这类病人每次都因心脏病等被紧急送医,结果每次都没有确切的诊断。折腾了很久,才知道问题并不是在身上,而是心理出了问题。

新闻推荐

生态建设绿金城

周末一大早,家住五泉下广场的杨保国就爬上了皋兰山。“我坚持爬山有20年了,每逢周末心里就痒痒的,只有爬一次山才舒服。”杨先生对记者说:“现在山上处处有景致,一边锻炼,一边闻着花香,听着鸟语,心里别提...

甘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抑郁症患者漏诊严重 甘肃省接受治疗率不足一成)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