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新闻 合作新闻 夏河新闻 玛曲新闻 舟曲新闻 碌曲新闻 迭部新闻 临潭新闻 卓尼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甘南市 > 甘南新闻 > 正文

坐拥“显赫”家底珍本“潜水”堪忧 甘肃古籍存量极大保护力度亟需加强

来源:兰州日报 2014-01-23 18:10   https://www.yybnet.net/

我国古代文献典籍(简称古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甘肃地处丝绸古道黄土高原,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不仅成就了文化大省的深厚底蕴,也决定了这一地区古代书写与印刷文化遗存的丰富多样和独具异彩,其古籍藏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在国务院、文化部有关古籍保护工作的政策指导下,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统筹部署下,甘肃省为这项工作的推广和深入做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但是,陇原大地依旧存在着现存古籍底数不清,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从事图书馆学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30余年的甘肃省图书馆馆长郭向东说:“尽管我们已经为之付出了最大努力,也取得了比较丰硕的阶段性成果,但与甘肃古籍浩瀚博大的存量和遍布全省无数角落的民间珍藏来说,加强古籍的抢救保护工作依旧十分紧迫。可以说,每一天都会有视野之外的珍贵古籍因为保存不当、考证不明等多种原因而消失的无影无踪,文化遗产遭受的这种损失不可逆转,令人惋惜不已。”

四川省古籍保护迎来全新发展阶段

初步统计,全省各级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古籍收藏单位约53家,古籍总藏量约140万册,包括汉文文献110余万册,少数民族文献30余万册。其中,独具特色的简牍文献约6万枚,时间从战国至西夏跨越9个历史时期;敦煌文献约700件,除包含大量汉文文献,还有吐蕃文、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粟特文等民族文字的文献;地域文献更是内容庞杂,载体形态多样,蕴藏着大量的地方志、地方人士著述等。

据了解,四川省已正式出台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古籍整理出版板块分方案》。该方案将重点实施包括敦煌藏经洞遗书整理出版项目在内的馆藏珍贵古籍文献出版工程、以拉卜楞寺藏古籍文献整理出版项目为代表的哲学宗教文献出版工程、西北民族文化出版物等历史文化资源出版工程等3项重点出版工程。2013年至2015年为方案第一实施阶段,2016年至2020年为方案实施第二阶段,预计2016年至2020年,三大工程将分期分批完成绝大部分有较高研究和学术价值出土文献的出版任务。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年底,省政府正式下发了《关于公布第二批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二批甘肃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通知》。在418部第二批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中,汉文珍贵古籍就达309部,其中有136部在省图书馆珍藏。在汉文珍贵古籍中,有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先秦两汉时期的木简、木牍和天水放马滩五号汉墓出土的麻纸地图,这部分珍贵古籍目前大部分保存于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此外,在公布的108部少数民族文字珍贵古籍中,有藏文和西夏文两种,其中大部分为藏文经卷和西夏文经卷、佛经残页。同时,还公布了一部其它文字珍贵古籍,为敦煌研究院保存的古叙利亚文《圣经》(十三世纪写本)。

由此可见,作为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工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不仅带动着整个陇原大地文化事业的蓬勃、快速发展,更蕴含了一系列处理复杂关系、解决繁难问题的发展思路,这必将使四川省古籍保护工作更好的肩负起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为这一流芳百世之举开创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稀世国宝铸就甘肃文化名片

提起甘肃现存的古籍家底,就一定会说到享誉国际学术界的文溯阁《四库全书》。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如今坐落于兰州九州台,是一幢二层三楼的古典建筑,里面珍藏了的是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抄成的正本,是《四库全书》全七部中的第二部。弹指一挥间,文溯阁《四库全书》从沈阳迁移到甘肃已有47年,这部稀世国宝不仅是甘肃人的荣耀,兰州人的自豪,更在政府的苦心经营中成为了一张甘肃的文化名片。

《四库全书》创修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至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历时15年。《四库全书》按经、史、子、集分置四库存放,称为“四库书”,收录书籍3461种,7.9万卷,3.6万余册,221万多页,9亿多字,分装在6600余只楠木盒中,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东方文化的金字塔”。当年的7部《四库全书》在岁月的风雨飘摇中已损毁一半,幸存的3部半颠沛流离大半个中国,饱受沧桑。

《四库全书》问世200多年来,有关《四库全书》的补遗、考证、纠谬、续修、影印、数字化等各项研究和举措始终没有间断。20世纪以来,学术界曾先后出现过两次有关《四库全书》的研究高潮,产生了大量的研究著作,涌现出了一大批研究学者。

“除了得益于甘肃干燥适宜的气候条件,正是有了这样乐于奉献的一代又一代护书人,《四库全书》才能保护得如此完好。”郭向东说:“《四库全书》成书200多年来,为后世学者构建了一个巨大的研究空间和平台,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论题,学术研究十分活跃,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而‘四库学\’的建立,更加映衬出《四库全书》在中国及世界学术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官办民助,借良工妙手为古籍“续命”

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除了竭力推动着四川省古籍保护各项工作协调高效的开展外,自成立以来还造就了一项充满神秘色彩且令人叹为观止的工程,那就是圆满完成了一批清代老剧本的抢救修复项目。作为四川省古籍修复的重要工作,此项目历时四年,共完成487册、13607页珍贵手抄剧本的“金镶玉修复”,是四川省开展古籍保护工程以来的又一项显著工作成果。

据了解,这批剧本的来源,主要是1956年甘肃省流行剧目编审委员会和甘肃省戏剧委员会等单位,在举办了“全省老艺人示范演出”活动期间,开展了“发掘戏剧遗产竞赛”活动。在活动中老艺人捐献和专业人员收集、收购所得的这批珍贵文物,其中有秦腔、陇南影子腔、陇东道情、曲子等传统剧本,有不少甘肃特有剧目和已经在舞台失传的剧目,其中还有格外珍贵的剧本,如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火烧新野》。这批戏剧手抄本几经辗转入藏甘肃省图书馆后,经全面清点、编目、造册,组织古籍工作专家进行了保存和修复论证。

记者了解到,参与此次清代老剧本整理修复的前后达10余位行业和民间专家,汇聚了参加过1961年至1963年文化部举办的装修古旧线装书人员培训班、已70岁高龄的师有宽以及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修复科科长何谋忠,高级修复师曹有林、张文军等一批志同道合的专业人才,他们为此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而随着四川省古籍工作步入正轨,修复这批珍贵老剧本更被列为首批紧急抢救的项目之一。

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宋焱告诉记者:“由于长期散落于民间,剧本所用纸张基本是手工生产的价廉质劣的‘麻纸\’、‘粉连纸\’、‘毛边纸\’和本地‘土纸\’,规格不一,而且书页纸张有酸化、絮化、霉变、虫蛀、烟熏、脆裂等严重的破损现象,修复难度非常大。我们为此精心制定了修复工作方案,严格按照古籍修复的四大原则,组织人力进行认真细致的修补,并全部采用‘金镶玉装\’。这样既保护了书叶天头地脚文字和老化、絮化书叶不再破损,又可将大小相近的书籍以五、六册为一个标准裁齐装订,做一函套,妥善保存。”

家底“显赫”令古籍普查任重而道远

散落在甘肃大地上的古籍是很多的,有些为我们所知,但有很多却都埋没于尘世之中不见丝毫光华。这些上了年月的古籍要保存,条件很苛刻,如果湿度温度不适宜,就有可能造成永久性损毁。古籍是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而很多藏书却依旧不能被发现和妥善保管,更何谈学习与运用?而古籍普查,帮助我们回答了这个难题。

自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2007年实施以来,四川省古籍普查工作就在有条不紊地展开。甘肃省图书馆依托丰富的馆藏,遵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指导方针,积极组织开展馆藏古籍的普查和保护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关专家成功编印了《甘肃省古籍普查工作指南》和《甘肃省古籍普查参考手册》,依托“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应用软件系统,全省37家古籍收藏单位开展了在线古籍普查著录,截止2013年底,共提交数据3.5万余条。

截至目前,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甘肃省入选283部,甘肃省图书馆、兰州大学图书馆、拉卜楞寺藏经楼、天水市图书馆4家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此外,甘南藏族自治州古籍保护中心对全区11座藏传佛教寺院和民间个人所藏古籍进行了摸底调查,为全面开展普查登记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宋焱介绍,在这几年的古籍普查中,还有许多私家收藏者申报的古籍也是异彩纷呈,让人大开眼界。尤为可贵的是,在申报评审中纳入“家谱”的不仅有传统意义的汉文善本古籍,更包括敦煌遗书、碑帖拓本、古旧地图等特藏文献,以及难得一见的少数民族珍贵文字古籍。这些新发现古籍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版本价值,一个是学术价值。所谓版本价值,即发现了一些新的,或是仅被记载于史料却从未见到实物的古籍;而学术价值则是指在这些古籍的帮助之下,使得某些方面的学术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通过对新发现古籍的初步了解,能够肯定的是还有部分极其珍贵的古籍还散落在民间不知去向。

“散落民间的古籍是普查中的最大惊喜,但同时也是最大的心痛。”宋焱说:“我们无法准确、全面的掌握私人收藏情况,更不能挨家挨户的去寻找、询问,只能期待着依靠古籍普查的宣传,让民间收藏者解除不必要的顾忌,主动通过网络普查平台或当地古籍保护机构提供手中古籍的准确信息。”

“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在普查中我曾亲眼目睹在尘封的仓库中,数百卷古籍由于缺乏专业保存知识而‘灰飞烟灭\’,所有人都顾不上去责备唯感心痛不已,如果能够早几年将其纳入到普查视野中该多好。希望更多的民间藏家能够明白,古籍的所有权在普查中绝不会受到丝毫影响,除了以登记造册的形式更加清晰的掌握现有古籍的存量及其珍贵程度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古籍保护专家在第一时间指导其妥善的保存好孤品、珍品。”在宋焱心中古籍普查所面对的重重困难并不算什么,而本来能够避免的无意损害和善意损毁却烙下了无法释怀的遗憾。

随着越来越多的藏书单位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些机构的价值也在被重新估量。事实上,古籍普查工作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新发现了多少珍贵古本,而是让更多的藏书机构一同加入到古籍保护与研究的行列中来,同时让古籍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就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甘肃古籍的存量已远远超过了预计的数字,但人们对古籍的保护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这必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本版图片均由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提供)

新闻推荐

前2月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70%

【本报讯】2014年1至2月,甘肃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31.4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0.32%。近日,记者自兰州海关了解到,全省对外贸易中出口总值25.55亿美元,同比增长1.45倍;进口总值5.93亿美元,同比下降26.5...

甘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本周天气渐转晴2014-03-03 17:58
评论:(坐拥“显赫”家底珍本“潜水”堪忧 甘肃古籍存量极大保护力度亟需加强)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