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新闻 合作新闻 夏河新闻 玛曲新闻 舟曲新闻 碌曲新闻 迭部新闻 临潭新闻 卓尼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甘南市 > 甘南新闻 > 正文

农学家张心一事略

来源:兰州日报 2014-02-24 18:01   https://www.yybnet.net/

张心一(1897—1992),甘肃省永靖县人。民国三年(1914年)由兰州中学考入北京清华学堂。清华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并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农业经济硕士学位。张心一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专家,我国农业统计学的奠基人。

他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土坝水库,创办了第一个水土保持站,对西北黄土高原倡导水土保持和土地合理持续利用,引进草木樨、白兰瓜、洋槐等优良作物,培育人才等方面均有卓越贡献。

1940年,张心一在中国银行任职。当年新任命的甘肃省主席谷正伦,到中国银行去,邀请张心一出任甘肃省建设厅长。张想,自己又不是搞政治的,当什么厅长啊,也没在意此事。可谷正伦却“三顾茅庐”,去了三次,却都被银行方面回绝了。

谷正伦见邀请不行,便又生一计。通过行政院,在事前没有征求张心一本人意见的情况下安排。张心一曾一再坚辞,但终未获准,不得不前往赴任。来到兰州后,张心一就和谷正伦“约法三章”。他和谷约定:1.工作上,建设厅职责范围的事,要由他全权负责。2.用人,筹资金,用资金不受他人干涉。3.抗战胜利后,允许他离开建设厅,自由找工作。

到任后,张心一曾在兰州官绅举行的欢迎会上说,他是被迫来的,既然来了,就要做些事,而不是来做“官”的。他还表示“一不要官,二不要钱,三不讲情面”。这“三不”即是他的“就职演说”。所以,一切官场的应酬,他都不参加。谁要荐个人,说个情,他都不理睬。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

1940年年底,他带着家眷来到兰州后,住在中街子53号,家眷生活自理。租住的是鲁大昌的四合院。到兰州没几天,家里来了两个建设厅的人,问厅长夫人:“厅长公馆有什么事吗?”夫人说:“没有”。他们又说:“有事可找他们”,并留下了两张名片离去。晚上张心一回来,见到了名片,便问道:“他们来干什么”?夫人如实说明情况,张说:“以后不许建设厅的同事到家里来说公事”!自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到他家里谈公事。就连当时时任建设厅主任秘书的张思温先生,也是在解放后才到家里来,并与之成为好朋友。而张心一夫人,在兰州六年,只是在兰州女中、兰州女师和兰州工校等学校兼职教授英文,从不过问他的公事。有时候张心一邀请来的中外专家、学者,在家里吃饭十几天,她却不知道这些专家的名字。

张心一做事公私分明,机关的办工费用,除了工作需要的办公物品之外,自己从不染指。有一次,建设厅给他家拉去了一车煤炭,他知道后,立命拉回,决不受用。这件事虽小,但却能看出他的为官之德。就连他私人使用的信封,信纸都是自己印制的,分中文和英文两种,从不沾公家的便宜。

人们常说,当官的不打送礼的。可张心一却偏偏打送礼者。有一天,甘南的一位乡绅,给他送来一大包银元,却被他赶了出去。

此事曾在当年的兰州传为佳话,并起到了“悬鱼示廉”的作用。以后再也没有人敢给他行贿送钱送物了。

据当时建设厅的甄载明老先生回忆,张到兰州后不久,他中学时代,一位姓牛的同学,找到他,请求委一差事。张即派他任固原驿运站站长。半年后,张到固原视察,这位同学大摆了一桌筵席来招待他,并邀当地的县长坐陪。张回到兰州后,即下令将这位同学撤职。后来有人向他,何故要把他撤职?张曰:“他为一个小小的驿运站长,月工资不过八九十元,用奢侈的筵席来招待我,还有地方县长坐陪。如此铺张,恐借口招摇,影响更坏,必须撤职。”

在兰州为官六载,张心一既不吃请,也不请吃。要说请客吃饭,他只请过原民政厅厅长郑正玉一人。此人为人耿直,很受张的赏识。在郑离任时,张在家里请他吃了一顿面条,为他送行。

张心一不仅自身廉洁,而且还反对大搞排场。据张思温老先生讲述,张心一到建设厅任职即到靖远去视察。在路边他见到许多人站在寒风里等候,其中还有不少小学的学生。他很奇怪,一问,才知道,这些人原来是在等候欢迎张厅长。张心一当及提出批评。回到兰州后他即下令:“我下去视察工作,既无须通知,也不要人陪同,更不要人迎送”。而他本人上下班,或到兰州市郊区去视察,或到企业去了解情况,从不坐汽车,也不乘马车,常常是骑自行车只身一人。

1950年,53岁的张心一应邀到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局农业计划处任处长。1952年,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撤消,张心一调任农业部水土利用局副局长。勤勤恳恳地从事土地利用工作。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后中国农学会恢复活动,张心一以81岁高龄出任该会专职副理事长。他仍然为开展国内外农业学术交流活动而勤奋工作,还受聘为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先后被选为中国土壤学会、中国土地学会等常务理事和担任顾问。

张心一一生两袖清风,为官清廉,踏实干事。几年来,创建了水利、林牧公司等企业,兴修了湟惠渠、清丰渠等水利工程。还创始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美国引进了草木樨等牧草良种和白兰瓜种,广为种植。在兰州市黄土荒坡的徐家山率先倡导挖水平沟,植树种草,蓄水保土,可以说是甘肃荒山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奠基人。

1985年,张心一在清华大学校庆大会上,对清华学子们讲道:“我来自甘肃,上世纪40年代初,我在甘肃愉快地做了六年的清官,报答了我的家乡甘肃人民培养我的恩情。”

1987年,远在美国西雅图,梁实秋先生的女儿梁文蔷,在给张心一的一封信中写道:“听到您的名字,如说‘如雷贯耳\’,一点也不夸张。我从小就听到过您的名字和您的事迹。爸爸教育我们从不耳提面命,他只讲故事给我们听。在故事中,我们学习做人的道理。您在我的心目中占有一个极为祟高的地位……”

1992年,这位“农科巨子”去世,但他的“魂儿”却回到了桑梓故里,遵照他生前的遗愿,把他的部分骨灰撒在了兰州徐家山上。这里是他曾经做过种草种树,绿化荒山,保持水土实验的地方。正是他,曾在这里首开了绿化兰州南北两山的先河。昔日的荒山秃岭,今日已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并成为了国家森林公园。

甘肃人民也没忘记这位曾经为建设甘肃,振兴甘肃,所做出卓越贡献的农业经济学家。并在徐家山中正岭上树碑一通,陶岳嵩先生给他的挽联上写道:“两袖清风为人民无愧神州大地,一生勤奋搞事业堪令后人敬仰。”以示纪念,昭示后人。

新闻推荐

杨家沟社区 就业站圆居民创业梦

【本报讯】近日,家住伏龙坪街道杨家沟118号的创业人员孙延红满脸带着笑容来到社区,一进办公室就用她那超大嗓门说:“非常感谢,非常感谢,是你们社区帮我实现了创业梦”。据悉,两年前居民孙延红在甘南路...

甘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农学家张心一事略)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