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记者站 杨天军
新闻采写之余,不大喜爱打麻将、斗地主的我,有时难免有些空寂的感觉。在寡淡静寂之际,我又拿起《风雨华蓥山》读起来……
《风雨华蓥山》初稿最初由年逾古稀的华蓥市红岩乡农民作家夏正文执笔。夏正文说:“该书由我创作初稿,后经华蓥市委宣传部、市委报道组、市文广局、市社科联、市文联、市旅游文化研究会、市红色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的多位同志提出修改意见后,本人作了修改。之后,我找到四川省作协会员李天明先生,请求赐教和帮助出版。在李先生热情鼓舞、真切帮助、大力支持下,对初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和认真审定,多方联系出版事宜,经过艰苦的奔波和辛勤的劳作,由我们两个合著的《风雨华蓥山》终于得以出版发行。”全书15万字,由著名学者、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原四川省副省长韩邦彦题写书名,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散文理论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工商大学教授傅德岷作序。
《风雨华蓥山》以传奇的历史事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鲜活动人的人物形象,客观真实而又艺术地讲述了华蓥山游击队、“双枪老太婆”与敌斗争的传奇故事,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钻进革命队伍、人格变态、胡作非为、给党的事业造成不可弥补损失的假革命者的罪恶行径,揭露了蒋伪政权晚期某些权力者的思想和行为上的惶恐与无奈,彰显了时代、地域、文化的脉源,把广大读者带回到了20世纪四十年代的时空里。此书以戏剧的表现形式,让读者从直观的角度去感受故事,去体味影视艺术,去接受传统教育。作品中的人物原型和故事素材,多为作者第一手采集的资料,用艺术的手法复活了历史的本真面目,给了读者以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
在深入捧读之中,华蓥山一次次浮现眼前,熟悉的山水乡情、亲切的家乡话儿,在字里行间中跳跃着;浓烈的家乡味扑面而来,感人的故事牵动读者的情怀,耳目一新,仿佛在家乡聆听一位老人讲述鲜为人知、令人震撼的华蓥山游击队的革命斗争的一些故事。作者抓住历史特征,以现代人的视角和观念,人性化地揭示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社会活动状况,全方位、多角度品味他们的人生百味,解读他们的悲欢离合,从而展示了革命先辈们在腥风血雨的岁月中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歌颂了革命先辈们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忘我奋斗的献身精神。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流畅生动的巴蜀方言,清醇古朴的民风民俗,大山中的战斗场面、茶馆里的“扯把子”、叫花子(乞丐)们的“扯闹子”,高登古刹中的参禅问道……恰似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我看过川版《抓壮丁》、《傻儿司令》系列剧、《麻辢烫》、《雾都夜话》,也捧读过《红岩》、《大后方》、《魂荡华蓥》、《双枪老太婆传奇》、《天亮之前》等,《风雨华蓥山》在方言的使用上一点都不逊色。在《风雨华蓥山》中,“双枪老太婆”的出现觉得更倾真实、更有情趣、更有人情味、更有传奇色彩,更富生命力。人们常说生活经验的积累就是创作源泉。华蓥山游击队、“双枪老太婆”星星点点的故事,卢建权、张泽俊、雷芳法、邹乡长等那些我们似曾知晓的原型人物,经过作者的匠心编著和艺术加工,形成了朗朗上口的故事。
但是,《风雨华蓥山》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力度不够,个性不够突出,还没达到使人过目不忘的目标。典型环境的描写还显弱化。人作为社会存在是离不开具体环境的,这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风雨华蓥山》中,虽然写出一些典型环境,但对20世纪四十年代那个典型年代的典型环境描写不足,因而使得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就略显欠缺。书中使用的方言似嫌多了点,外地读着读起来有点理解上的困难。总之,瑕不掩瑜,夏正文等用心血浇灌出的《风雨华蓥山》是一部给人们以正能量的好书,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好作品。《风雨华蓥山》,写的是乡情,听的是乡音,讲的是川话,摆的是故事,唱的是山歌,传的是精神!
新闻推荐
本报讯(向征宇华蓥记者站杨天军)近日,华蓥市赴眉山青神参加竹编工艺技术培训的首批19名学员,经过21天的紧张培训学成归来。学员们编制的300余件竹制品受到全国竹编特级工艺大师陈云华的高度评价。为...
华蓥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华蓥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