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记者站 游青 本报记者 龙俊帆
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8岁正是依偎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然而,家住华蓥市明月镇白鹤咀村的8岁女孩代嘉欣却已承担起做饭、洗衣以及照顾病残父亲的责任。女儿孝顺懂事,父女俩的生活却十分拮据。在华蓥市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父女俩被纳入今年脱贫范围,生活重燃“希望之光”。
厄运突降
8岁女孩和病残父亲相依为命
今年30岁的代小平,生有3个乖巧的女儿,本来幸福的五口之家,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厄运变得支离破碎。
2011年,当时还在福建打工的代小平突然两腿发软,瘫倒在地,送去医院检查后,被诊断出患有脊髓炎,医生说会留下肢体瘫痪的后遗症。为了治病,代小平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然而,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起初,我还可以下地慢慢走路,可到后来就必须依靠轮椅才能行动。”代小平说。
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重担就全部落在了代小平妻子的肩上。2014年,代小平的妻子不堪家庭重负,带着两个女儿回到老家改嫁。从此,代小平带着6岁的大女儿代嘉欣开始相依为命的生活。
每天放学回家后,代嘉欣总是帮父亲洗菜、做饭、拖地。“不需要我喊,女儿就会主动帮忙做家务。”代小平说,女儿的懂事让他感到很欣慰。每天一有空,代嘉欣便用轮椅推着父亲在街头转悠。
代嘉欣不但心疼人,还会照顾人。有一天半夜,代小平突然发高烧,代嘉欣起来喂父亲吃药,还把湿毛巾搭在父亲额头上,直到代小平退烧了,她才回去放心睡觉。“虽然日子过得很艰辛,但有女儿的陪伴,我觉得很幸福。”代小平说。
代小平家里固定的收入来源,是每月430元的低保,父女俩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很少吃肉。由于长期营养跟不上,代嘉欣看起来很瘦弱。“女儿很懂事,从没向我要这要那,我觉得很愧对女儿。”代小平说,亲戚朋友看他父女俩可怜,有时还会送来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资。
结对帮扶
建新房养土鸡生活重燃希望
亲朋好友的资助,只能解决燃眉之急。据白鹤咀村“第一书记”刘天才介绍,白鹤咀村为省上确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目前共有贫困户19户,而代小平就是其中一户。“自***工作开展以来,政府对代小平实行结对帮扶,帮他解决了很多困难。”
代小平家的首要困难便是住房问题,家中毛坯房年久失修,已经垮塌,代小平只好在华蓥城区租了一间门市居住,租金每年3600元。
为了减轻代小平的生活压力,刘天才帮他争取到1200元的结对帮扶款和1000元的临时救助款,代小平只需要自己支付1400元的租金。
今年,代小平被纳入异地扶贫搬迁对象。“贫困户人均自筹2000元,就能获得一套人均面积25平方米和配套20平方米的住房。”刘天才说,代小平没有土地,还要多缴纳2500元的占地费。6500元对于代小平来说不算是小数目,拿不出钱怎么办?刘天才找到农村信用社为其办理了小额贷款,政府还将贴息还贷。
住房问题解决了,如何解决代小平的生活难题?刘天才告诉记者,今年5月,白鹤咀村包括代小平在内的贫困户每户领到了100只产蛋鸡,村里还成立了养殖互助组,聘请专门饲养员,为没有条件和能力自己饲养的贫困户集中饲养产蛋鸡,贫困户从收益中按比例分成。
“将100只产蛋鸡托养后,一年可收入6000余元。”代小平欣喜地说,另外,代嘉欣每年还能够享受1500元的教育资助。
有了政策兜底,代小平和女儿的生活渐渐发生转变,代小平感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帮助,我现在就希望女儿能够好好学习,长大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胡苗)如今,闲来无事就到猫儿沟水库施工现场查看施工进度已成为华蓥市庆华镇邱家嘴村村民们的“必修课”。7月6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实施导流洞开挖工程。“猫儿沟水库自去...
华蓥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华蓥,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