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记者站 周松林
2013年以来,华蓥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三年相继完成3.9亿元、4.5亿元、5.7亿元,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17亿元、18.9亿元、23.5亿元。
一串串闪光的数字,彰显了华蓥市举全市之力“生财、聚财、理财”的成效,见证着华蓥致力打造公共财政、民生财政和阳光财政的发展理念。
培植壮大财源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
“财政收入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全景窗口,经济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带动了财政结构持续优化、收入连创新高,也是华蓥市近年来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围绕转型抓发展的最好注脚。”7月30日,华蓥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华蓥市紧紧扭住财源建设这个“牛鼻子”不放松,培育了一批骨干财源项目,从而使财政“钱袋子”日渐丰盈起来,有底气为老百姓办更多实事、好事。
该市坚持把政策创新作为关键之招,深层构建一整套政策扶持体系,设立了50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出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促进办法》等八大精准扶持政策,涵盖企业科技创新、技改投入、集约用地、劳动用工、金融支持等生产经营重点环节,全力支持转移企业建基地、搞研发、创品牌、拓市场。
在近年来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煤炭水泥产业大幅下滑的严峻形势下,华蓥的电子信息产业引领工业经济速效双增,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税收首次超过煤炭水泥产业总和,成为华蓥工业脊梁、转型支柱。
除此之外,华蓥市进一步完善了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支持机械制造、贸易流通等新兴产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新兴产业已成为华蓥税收增长的重要来源,财政增收后劲得到进一步增强。
保障改善民生让群众共享财税阳光
“以前卖菜在凌晨3点多就要起床,把菜挑到镇上再去等车,现在路修通了,好多村民都买了小货车、货运三轮车,开车20多分钟就赶到城里了。”7月29日,明月镇竹河村党支部副书记代君建说。
竹河村菜农们的切身感受是华蓥民生日益改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华蓥市坚持集中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财政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惠民支出。
2013年以来,华蓥市投入各类支农资金超过8.5亿元,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资金投入达24.1亿元,以安居工程、各类社保资金为主的社会保障资金达12.4亿元,
广大市民纷纷沐浴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虽然近年来华蓥市税收增长迅速,但也和其他西部地区县市一样,上级补助资金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华蓥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为此,我们把向上争取作为缓解财政压力、实现借力发展的突破口,积极对接中省市扶持政策,做好与上级政策、资金和项目的对接工作,努力弥补自身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近三年来,华蓥市争取到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交通、水利、地质灾害治理、环境治理等中省到位各类补助资金近41亿元,为华蓥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提供了坚实财力基础。
以改革促监管为财政资金装上“安全锁”
“今年,我们已经把所有的乡镇财政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意味着把全市乡镇和机关事业单位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确保了预算单位财政资金正常运行并发挥良好经济效益。”7月30日,华蓥
市国库支付中心主任雷鸣介绍说。
近年来,华蓥市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各预算单位财政支出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的方式,直接支付到最终收款人或用款单位,做到公共资金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着力为财政资金装上一把“安全锁”。
该市坚持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监督检查“三分离”,建立起环环相扣、无缝衔接的财政资金支付“流水线”,将监督的关口前移,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使财政资金从拨出到使用全过程都置于监督之下。
同时,该市制定和完善包括财政资金对账管理、财政资金收付管理、票据管理等系列管理制度,通过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堵塞财政资金管理漏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预警高效、反馈迅速、纠偏及时、控制有力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实时监控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对违规支付行为形成有效威慑,促使预算单位严格按财务制度办事,从制度上杜绝了个别单位的胡花乱支现象。
新闻推荐
2月4日,四川省华蓥市高兴镇高兴村农民在采摘冬草莓。当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各地农民忙碌在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新华社发邱海鹰摄)...
华蓥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华蓥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