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通讯员 邱海鹰
2月26日,在华蓥市阳和镇蔡家湾村的新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有机水稻生产基地,余恒金正撸起袖子,挽起裤子,带领村民们忙着整理土地,制作旱育秧床准备春耕。
余恒金说,“搞农业,种庄稼,不抢抓农时,就很难有个好收成。”他一边用皮尺丈量制作旱育秧床的土地,一边介绍,“我今年准备种植360多亩有机水稻,要下300多公斤谷种才够。”
回乡发展 耕耘撂荒地
年近半百的余恒金,17岁就走出华蓥山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去 “淘金”。几度沉浮,1992年由于一场意外事故,导致右手残疾。他悄然回归故乡后,又搞起了运输、开起了矿山。这些行业虽然能挣钱,但浓浓的土地情结和乡下大片大片的撂荒地,像针一样刺着他的心。
“我们阳和是华蓥山区的鱼米之乡啊,让大片大片的土地荒着,看在眼里,憋在心里。”于是,他在2013年秋天,首期投入300多万元资金,租下阳和镇蔡家湾村620多亩撂荒田地,搞起了农业综合开发。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9月13日,一场特大山洪,不仅冲毁了即将收割的有机水稻和田间的鱼类,还冲毁了基地的沟池路坎。这场洪灾让余恒金损失200多万元。
但余恒金挺了过来,“失败是成功之母。再说,我已投入了这么多,半途而废划不来。”2015年一开春,他再次投入100多万元恢复生产。当年,在他精心培育下,收获有机水稻110多吨。
政策助力 走出发展路
粮食丰收了,但余恒金却笑不起来。由于人们对有机大米的认识不深,销路不畅,价格低至每公斤10元还卖不出去。正当他一筹莫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时,四川省扶贫基金会伸出了援助之手,不仅给他在网站建立了专门的宣传推广和销售平台,而且还专门派出专家给予支持帮助。
有志者事竟成。2016年秋天,余恒金终于在农业开发上收获了第一桶金,他生产培育的40多吨有机大米,不仅以每公斤60元的价格热销市场,而且还成功注册了商标。
余恒金在希望的田野上找到了希望,也给乡亲们带来了希望。他的专业合作社常年能解决20多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中15个是残疾人,加上季节性用工,每年支付工资就达50多万元。
而今,尝到甜头的余恒金,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让我再次吃下‘定心丸\’!”他说,他虽然身有残疾,但也要抓住机遇,把有机水稻做大做强。他打算再投资400多万元,修建有机大米加工厂,实现生产、加工、销售 “一条龙”,并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带领当地农民种植有机水稻,统一收购,集中加工、包装和销售,力争让自己的有机大米,香飘国际市场。
新闻推荐
3月1日,华蓥市妇联、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等单位在华蓥山广场开展2017年“三八”维权周集中宣传教育活动。 
3月1日,华蓥市妇联、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等单位在华蓥山广场开展2017年“三八”维权周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设置集中宣传点、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围绕男女平等基...
华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华蓥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