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站 陈定军 蒋京城 本报记者 刘婧
5月8日上午9时,阳光撒在水面,波光粼粼。在位于前锋区观塘现代农业园区内的广安内循环水养殖示范基地,业主李代斌正在给长方形流水养殖槽里的鱼儿投饵,成千上万条鱼儿欢快地游到水面抢食,水花飞溅,撒欢儿的模样逗得他抿嘴微笑。
李代斌是华蓥人,曾先后在前锋区、陕西省汉中市搞过传统水产养殖,但都血本无归。痛定思痛后,他四处考察学习,于去年找到了一条风险小的养鱼新路子——循环水养殖。
什么是循环水养殖技术?这种养殖模式下,一条条鱼儿如何长大?其品质、产量如何?日前,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高密度“鱼仓”多养5倍鱼
记者在占地85亩的广安内循环水养殖示范基地发现,与传统鱼塘相比,基地里规划了3个长方形水泥做的流水养殖槽,而李代斌喂鱼的范围主要在水槽边。那环绕在水槽周边的水塘是做什么的呢?
“水槽养鱼,外塘养水,外塘作为补充水源,循环流水,才能保证鱼塘水体质量。”李代斌说,基地内一个标准水槽长23米、宽5米、高2米,占地115平方米。而一个水槽至少要配套5亩大小的水塘,由于地形限制,该基地给3个水槽共配套外塘水域15亩。
“不要小看这些水槽,它们是鱼儿的‘专属房间\’,单个水槽就至少能装两万斤左右的鱼,比普通同面积池塘多养5倍以上,相当于20亩普通鱼塘的养鱼量。”李代斌指着眼前的3个水槽说,在每个水槽上、下两端均设有特殊材质制作的拦网,将鱼“圈养”于水槽中。一般一个水槽能投放2万至4万尾鱼苗,产量在2万至5万斤,可谓高密度“鱼仓”。
什么是循环水养殖技术?“简而言之,就是将养鱼的水循环利用,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李代斌说,这是从美国引进的新技术,在水槽相连处各安装一台“增氧推水”装置,通过推动水流、增氧,通过仿循环流水养殖,半个小时实现一次水循环,既实现了节约用水,又能保持水体洁净。仅此一项,预计一年能节水上千吨。
正是看中高产低碳循环养鱼的前景,去年5月,李代斌投入100多万元建立内循环水养殖示范基地,并于去年9月竣工,目前他投放了鳊鱼、鲫鱼、黄辣丁等鱼苗8万尾,过一段时间还将陆续投放近10万尾鱼苗,“水产不像蔬菜存在‘烂市\’行情,养鱼不愁销路,预计到今年国庆节,基地至少有6万斤鱼上市,产值在60万元左右。”
变废为宝 鱼粪变“养分”
“通常,养殖密度高,养鱼所产生的排泄物、废水也必然多。”李代斌话锋一转,但利用循环水养殖技术,却不会产生污染。
李代斌说,鱼塘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每个流水养殖槽的下面,都安装了排污管道。而在水槽尾部3米处还建有鱼儿专用的“公共卫生间”——集污区。急速的水流把水槽中沉淀的鱼粪、残存的饲料等推向水槽另一侧的集污区,再利用抽污泵将底部废弃物回收到岸边的回收沉淀池,经脱水处理,固体物变
成有机肥,处理后的肥水再回流进外池,变成浮游生物被外池里饲养的大量花鲢、白鲢吃掉,从而实现高密度养殖污水的零排放。
为了让记者有更直观的认识,李代斌打开抽污泵,在回收沉淀池边将处理后的鱼粪、饵料残渣收集进塑料箱。10多分钟后,货车拉着一吨重的鱼粪残渣驶向3公里外的观塘红心火龙果基地。
“这些鱼粪将作为火龙果基地的有机肥,实现再回收利用。”李代斌说,循环水养殖是养鱼业的一次“技改”,不仅高产还低碳环保,有效避免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鱼塘建“跑步机” 利润翻三番
在广安市采用此技术养鱼的,不只李代斌一人,位于岳池县龙孔镇紫极观村的环岛水产养殖场业主徐万平早在2015年就大胆采用了该技术,去年“掘金”200多万元,纯利润达70多万元。
“产量比常规养鱼高出5倍以上!”徐万平说,采用循环水养殖技术亩产在1万斤鱼以上,而养殖能手用常规养鱼亩产只能达到2000斤。他的鱼塘占地140亩,建有8个水槽,每个水槽产量为4万斤鱼,配套占地60多亩的外塘。8个水槽的年产量达60万斤。
“我们的鱼口感上乘,每斤鱼的批发价高于市场价3毛到5毛不等,除去电力成本等,利润能翻3番。”徐万平道出了其中的“秘诀”:鱼儿居住在高密度养殖水槽里,通过增氧、加速水流,就像在水槽里装了个“跑步机”,鱼儿几乎24小时都在不停地做有氧运动,这让鱼肉更紧实、肉质更鲜美。
在徐万平看来,采用循环水养殖技术,鱼儿的生长周期也缩短了两个月。他说,上个月下的鱼苗,9月就能上市。而常规养殖周期在7-8个月。此外,采用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投放饵料数量及鱼得病率。
“减少人工成本是一大亮点。”徐万平深有感触地说,鱼集中饲养之后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便于捕捞,过去捕鱼是项费时费力的技术活,稍有不慎,还会损伤鱼,影响鱼质量。就拿捕3000斤鱼为例,过去不仅需要七八个工人,还要耗费大半天时间。现在,两个人两个小时就轻松搞定,节省了人工成本,起鱼率达95%,“可以说,这使水产养殖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迈出了一大步。”
为更好回收利用鱼粪,徐万平还特地在集污区种了3亩多莲藕,让鱼粪就地化作莲藕的养分,而没有转化的部分则通过生物净化再重新回塘,成为花鲢和白鲢的有机食物。就这样,在相对封闭的水环境里,形成了一个生物循环链,既节约了鱼塘的养殖成本,也净化了水质。
“去年还在试生产阶段,今年我放开手脚,满负荷生产,预计年产值将达400万元。”徐万平说,这种低碳循环水产养殖法,虽然前期投入大,但兼具经济、生态效益,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新闻推荐
近日,四川省华蓥市阳和镇双碑村小老师用“班班通”为同学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去年9月,双碑村小每个班上都配齐了“班班通”,校点配备了专用机房、科学实验室,改变了此前教...
华蓥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华蓥,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