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玲
在华蓥,说起匡氏家族,不少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点赞。
匡氏家族企业家众多,在华蓥有多家本地知名大型企业。可贵的是,匡氏家族在自身创业致富的同时,更不忘回报社会,每年无偿资助贫困户、贫困学生,大力支持脱贫攻坚工作,努力带动当地群众共同富裕。
“乐于助人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家规家风,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匡全明现任四川建设集团董事长,是华蓥匡氏家族入川以来的第14代传人。多年来累计为广安的公益事业和支持家乡建设,捐助资金超过500万元。
其祖逸事成佳话
6月6日,记者走进位于华蓥市古桥街道办事处前进村的“匡氏宗祠”,宗祠两侧松柏挺立,铁红色大门两侧的“忠”“孝”两字,述说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大门两侧圆柱上的楹联:“源出晋阳承句须世泽芳流海宇,派衍巴蜀播贵恒家风望重华蓥”,寥寥二十六字,讲述了2000多年前匡氏始祖“句须”公的受姓、植根故事和310年前入川始祖“贵恒”公,奉旨到广安华蓥山下的仰天窝李家坪,战天斗地,开基立业,以及匡氏一脉在华蓥开枝散叶、丁繁族旺的历程。
缓缓打开“匡氏宗祠”大门,记者离匡氏家族文化也越来越近。
宗祠两旁厢房上书录的“名人论宗族文化”,有古代圣贤和近现代名人的谆谆教诲及精辟论述。正堂一楼的墙壁上“匡氏家训”最引人注目。
细细翻阅“中华匡氏名人录”,匡氏宗族人才辈出:古代有始祖匡句须,被封为鲁匡邑宰,即为匡邑的地方官;西汉时的匡衡,著名经学家,元帝时任丞相。
“在当代,匡氏家族党政军企等各界知名人士更是不胜枚举,他们不仅用智慧和勤劳演绎着匡氏家族的荣光,而且用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恩和回报社会。”匡氏宗亲会主任匡剑说,从古至今,他们共同铸就和延续了匡氏家族源远流长的人文品质。
家风流传荫庇子孙
在外人眼里,匡全明是个驰骋商场的成功企业家;在乡亲看来,匡全明是个心系桑梓、乐于奉献的老好人。
匡全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30多年前也只是个普通工人。而如今,他是一个年产值几十亿元的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
“华丽转身”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匡全明说,他靠的是“诚信、创新、发展”的信念。
这股信念便是来自于匡氏家族核心: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信义交友、敢于攀登。
据《匡氏家谱》记载,老家规是族人匡益山于民国38年撰写,共有十一训,分别是训父、训兄弟、训夫妇、训尊卑、训妯娌、训力农、训子女、训婚姻、训勤劳、训节俭、抚子议。
由于文言文生涩难懂,匡氏后人成立族谱修编委员会,于2010年修订族谱时根据老家规重新编写新家规十训: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尊师重道、礼貌待人、信义交友、廉政处世、谨言慎行、勤俭创业、家庭和谐、敢于攀登。
“家风流传下来,我们子孙后代就要学习践行。”匡剑说,每年清明,他们都会将家训作为学习重点,还会表扬优秀人员,将拙劣、恶俗的族人作为后代反面警示教育的素材。
为了形成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的家族风气,匡氏家族还成立爱心基金,对有困难的族人进行帮扶。
回报社会传递正能量
“要帮助匡氏振兴家业,也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匡全明说,做人要行善举,对生活贫困的人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工作中,匡全明关爱员工,打造温馨战斗团队,多次救助生病员工。
生活中,匡全明带动匡氏家族和公司一起投身公益事业。
从2008年至2014年,解决古桥街道办事处回龙村、天池镇老屋嘴村近万人吃水用水困难,先后拿出20余万元接通回龙村自来水,解决村民饮水难题;每年为老屋嘴村捐资10万元;捐资近30万元,维修明月镇和永兴镇的乡村公路。
2016年3月,为华蓥市多个贫困村共捐资71.6万元。
2004年至今,他积极带头和动员企业家兴教助学,资助50余名贫困大学生求学,累计捐资100多万元,在华蓥市传为佳话。
……
“每到节假日,我资助的一些学生总会给我发来祝福短信,感觉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很值得。”匡全明说,以后,他会继续投身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带领匡氏家族践行家规家训,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新闻推荐
四川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确保到2020年全省62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确保到2020年全省62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制图/杨仕成过去的五年,是全省老百姓获得感最强、幸福指数提升最快的五年。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去年四川脱贫攻坚工作被国家列为综合评价好的8...
华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蓥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