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友志本报记者刘莉华
7月20日中午,唐光建顶着烈日,行走在华蓥市天池镇伍家坳村的田间地头。青脆李产业的发展情况,一直是他心头牵挂的大事。
“唐书记,放心吧!我们已经为幼李树做好了保护措施。”见到唐光建,四组村民张安银高兴地迎了上来,主动介绍起村上620亩青脆李产业的发展情况。张安银说,由于持续高温,去年新栽植的李树苗生长情况不理想,见此情形,村民们主动提出自愿为幼李树增加保护措施。
从曾经的人心涣散,到如今的干群齐心发展产业,唐光建功不可没。村民们一致认为,是唐光建的责任担当,给了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
事实确实如此。初到村上,通过调查走访,唐光建找到了导致伍家坳村贫困的症结所在: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不得人心;村务不公开,村民怨声载道;村集体经济薄弱,百姓致富无门……于是,他暗暗发誓,贫困村民不脱贫,他肩上的“担子”不卸下。
面对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通过讨论,唐光建和村支“两委”一起定下规矩:村党支部班子成员每月至少走访5名以上党员,党员每月至少走访5户以上群众。
通过走访了解到,因伍家坳村长期村务公开不透明,导致村民对村干部十分不信任。
为凝聚人心,唐光建从村民中挑选出10人,成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在该村“改厨改厕”、环湖路改造升级等工程中,监督小组全程参与,并随时向村民汇报工程进度,其他村务,也及时向村民公开。如今,村务“晒”在了阳光下,干群的距离也越走越近。
人心凝聚起来后,唐光建并没有松懈。“村民能够脱贫,并长效增收致富,才是我最大的心愿。”唐光建说做就做。他邀请技术人员到村,对有意愿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庭院经济的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为有劳动能力却无技术的贫困户提供就业信息、介绍就业岗位;积极向上争取,将伍家坳村的乡村旅游融入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带……在唐光建的带领下,伍家坳村建档立卡贫困村民年均收入从每年的27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5600元。
“现在,村里干群一条心,不仅基础设施建好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幸福。”村民唐超芬满面笑容地说道。
新闻推荐
□冯怡华蓥记者站邱海鹰7月14日,华蓥市农业开发业主李天云像往常一样,从城区早早驱车赶往他的脱贫产业项目基地——禄市镇姚家塝村,看着满山遍野即将开放的紫薇花,黝黑的脸庞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华蓥...
华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华蓥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