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新闻 华蓥新闻 邻水新闻 武胜新闻 岳池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广安市 > 华蓥新闻 > 正文

民谣之中看变迁

来源:西南商报 2017-11-22 08:45   https://www.yybnet.net/

“刘家庙,刘家庙,阵阵北风吹脱帽;出门爬坡又下坎,弄得脚杆打闪闪……”这是前些年流传在四川省华蓥市明月镇刘家庙村的民谣。

前些年,刘家庙村的通讯基本靠喊,吃水基本靠挑,出门基本靠走,生病基本靠拖……“正因为穷,我这辈子连老婆都没讨到!”该村五组现年61岁的蒋元彬老人深有感受地叹道,“现在日子虽然慢慢好了起来,但我岁数又大了。”老人的头摇得像货郎鼓。

蒋元彬以前由于家里贫穷,住的上不遮雨、下不避风的土坯房,并在20多年前就患上了肺结核病。党和政府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又把他纳入贫困户进行帮扶。不仅为他家实施了“五改三建”翻新了住房,而且按“十一有”标准配齐了碗柜、桌凳、电视等生活用品。而今不愁吃穿、连生病住院也不花钱的蒋元彬,为感谢党和政府对他的帮助,还专门请人编写了一副“相信驻村干部认真学习方可脱贫,依靠帮扶同志努力生产才能致富;共产党好!”的对联。

而刘家庙村六组现年79岁高龄的易地扶贫搬迁户熊国银老人的感受更深。他家几代人以前一直居住在地质灾害点。

“现在我们不怕了,政府帮我们搬出了那个伤心地,住进了这个新房子,安逸多了!”熊国银老人的老伴唐文翠接着说,她家去年底就搬进了这座120平方米的新房子,不仅住起安全舒适,而且家庭收入也增加了不少,低保、养老金等补贴外加养殖种植业,今年人均年收入能达到1万元以上。

“他们家现在不仅房子修得漂亮,住起安逸,就连出门也方便多了。”在熊国银老人家串门聊天的邻居王大婶附和道,“你看嘛,公路就从他们家门口通过。下雨天赶个场,走个人户,鞋子都不得粘多少泥巴!”

说起刘家庙村的村民能住上好房子,走上好路子,过上好日子,从华蓥市审计局选派到该村任“第一书记”的段科伟意味深长地打开了话匣。“前些年流传在刘家庙村的这些民谣,便是对当时一穷二白的刘家庙的真实写照。”

段科伟介绍说,位于丘陵地区的省级贫困村刘家庙村,不仅地理环境差,交通、信息不发达,耕地面积少,而且贫困发生率达12.14%,2014年底全村722户、2326人中,因灾、因病、因学致贫的就达77户、282人。

要致富,先修路。新建、拓宽、维修硬化了全村21公里的公路和便民路,彻底解决了村民的行路难;完成了38户贫困户的“五改三建”、5户贫困户的C、D级危房改造。同时坚持依靠产业扶贫,帮助贫困户养殖小家禽2000余只,种植血橙1300余株、约200亩,种植土豆约400亩;成功培育2户家庭农场,其中1户养殖山羊120余头,一户养殖乌骨鸡达2000余只;引进业主兴建了100亩海棠紫薇花木基地,实现发展产业持续增收不返贫。

而今,刘家庙村又流传着新民谣:“刘家庙,刘家庙,干群一心摘贫帽;扶贫政策如春风,乡村建设火样红;家家都有自来水,水泥公路联到户;人人住的安全房,鸡鸭欢歌果飘香……”特约记者 邱海鹰 文/图

新闻推荐

广安市经信委提案办理工作实现两个“百分之百”—— 同心办好民生大事

广安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以来,广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经信委”)共收到委员提案19件,其中主办14件、协办5件。按照提案办理工作的要求,市经信委坚持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态度上积极主动...

华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蓥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民谣之中看变迁)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