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四川省华蓥市冬阳普照,温暖如春。在该市省级贫困村明月镇刘家庙村五组一条宽阔的水泥公路旁,坐落着一幢崭新的农房。农房大门张贴的一副大红对联下,一位老人正干着篾活。
见记者站在院坝中端详大门上的对联,老人忙礼貌地招呼:“这位同志,你找谁?”接着腼腆地笑笑说,“不好意思,这对联是我前几天找人写的。”说完便指着对联一字一句念了起来:“相信驻村干部认真学习方可脱贫,依靠帮扶同志努力生产才能致富。共---产---党---好!”
老人叫蒋元彬,今年61岁。以前由于家里穷,住的是上不遮雨、下不避风的土坯房,而且身患肺结核,所以娶不上媳妇儿,一直打着光棍。2015年虽已脱贫,但由于年老加上疾病缠身,最终又返贫。
“正当我感到绝望的时候,党和政府及时对我伸出援助之手,今年又把我纳入贫困户进行帮扶。”老人说话有些激动,他边说边指着屋内焕然一新的桌子、凳子和衣柜等生活用品,“这些都是市上发展建设公司的同志帮我买来的,他们不仅送东西给我,还为我讲解扶贫政策,连清洁卫生都帮忙打扫!”
这时,村上“第一书记”段科伟专程来为蒋元彬老人送药。见记者在采访老人,段科伟主动抢过话题介绍说:“老蒋生活确实不容易,我们对他家实施‘五改三建\’,给他翻新了住房,还按‘十一有\’标准,配齐了碗柜、桌凳、电视等生活用品,还通了水电。”
“段书记说得对,我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就连生病住院也不花钱。”老人说,他不仅每月能享受政府发放的420元“五保金”、75元的“养老金”,而且还用政府支持的1000元产业发展资金,种植了半亩多蔬菜、喂养了几十只鸡鸭,“这些加起,一年下来少说也有六七千元纯收入。”
蒋元彬老人越说越开心,当记者问到对联的事时,老人挥着手说:“人要懂得感恩嘛,我得了党和政府这么多好处,贴个对联在新房子的大门上表表心意嘛。”告别蒋元彬时,记者回望大门上那副鲜红的对联,仿佛看到了老人那颗感恩的心。
本报特约记者 邱海鹰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西安12月8日电(前锋记者站游觅记者康建林)借助第三届西部农交会平台,广安市于8日举行了优质农产品“华蓥山”公用品牌推介会,进一步提升广安绿色生态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市政协主席肖雷出席...
华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华蓥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