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7月省政协在全省政协系统发起“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活动以来,各地政协干部和广大政协委员主动作为,勇挑担子,积极奔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从中受益,正迈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在这次活动中,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周明川就是其中一位。
周明川同志生前系华蓥市政协办公室主任科员、禄市镇大坡老村驻村工作组成员,曾是第七届华蓥市政协委员。2017年6月29日,身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周明川同志,因积劳成疾引发心源性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7岁。周明川同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事不避难、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他倾情为民、无私奉献的公仆情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称颂和传扬。
编者按
“都怪我平时关心老周太少了,这两年他驻村,工作这么辛苦,我还不理解他,有时还为一些小事和他吵嘴。”12月6日,王德芬大姐翻看着今年周明川过生日当天的视频,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57岁的周明川是华蓥市政协机关派出的驻村工作组的一员,他服务的禄市镇大坡老村,是华蓥典型的“老大难”村。从进村的第一天起,周明川就暗下决心,不摘“穷帽”不离村。
不到两年时间,大坡老村完全变了样:村级组织力量增强、干群关系亲如鱼水、基础设施大大改善、村民收入快速增长、拆迁矛盾纠纷大幅下降……大坡老村蒸蒸日上,周明川却倒下了:历经570余个昼夜的艰苦作战,2017年6月29日16时,因积劳成疾引发心源性疾病,一颗无比牵挂大坡老村贫困群众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2017年7月25日,华蓥市委追授周明川同志“华蓥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周明川委员心系群众,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做出了表率。”华蓥市政协号召全市政协委员向他学习。
难舍“布衣情怀”:
心系扶贫事业 心忧困难群众
2015年11月底的一天下午,华蓥市政协党组正在研究派谁参加大坡老村驻村工作组时,55岁的政协办公室干部周明川突然“闯”了进来。
“我可以去大坡老村扶贫。”听到周明川的话,华蓥市政协主席陈云栋说道,“驻村工作辛苦得很,老周你还有几年就退休了,还是让年轻人去吧。”
华蓥市政协党组不让周明川驻村,除了年龄问题,还因为他有80多岁的父母和5岁的孙子需要照顾,唯一的儿子在外地务工,一旦驻进村去,就难免照顾不了家庭。
“领导请放心,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是身体绝对不输给年轻人,让我去吧,我一定能做好。”领导的关心和劝阻,也没有让倔强的周明川改变决定。
就这样,周明川拎着被褥和日常用品,带着对农村的特殊感情,奔赴脱贫攻坚一线,成为华蓥全市驻村工作组年龄最大的干部。
在和周明川共同战斗了大半年后,大坡老村“第一书记”李杰才知道老周坚持要到大坡老驻村的原因:他老家走马岭村与大坡老村相邻。从小在那里长大的周明川对那里太熟悉了,大坡老的穷困总是刺痛他的心。
“这里越是困难,就越说明我们来对了。”刚到村里的第一天,周明川在驻村工作组一次碰头会上表态,“大家要全力以赴、想点办法,让乡亲们早点过上好日子。这才是我们驻村的目的!”
坚守“布衣本色”:
扑下身子办事 倾力为民办事
1984年,周明川参加工作,做了禄市镇农技校的一名教师,此后的二十余年,从禄市镇、天池镇、高兴镇,到华蓥市政协机关,所有熟悉周明川的同事都知道:他熟悉农村,知道农民在想什么、想要什么,能站在农民的立场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去年,在港前大道的征地拆迁中,不少大坡老村村民都希望多争取一些额外利益,迟迟不肯签订拆迁协议。
这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周明川和驻村工作组、村“两委”成员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面对干部,他劝大家不管拆迁户言语有多激烈,都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忍耐;面对群众,他又反复讲政策、摆道理、算细账,帮他们争取应有的利益。
“一次说不通,我们就去第二次;两次说不通,那就去第三次……工作总会做好的。”周明川这样说。
最终,49户征地拆迁户全部签订了协议,港前大道大坡老段建设如期开工。
“老周很多时候是我们的‘主心骨\’。离开了他,好多工作我们都拿不下来。”大坡老村党支部书记唐小峰说。两年来,周明川和驻村工作组多方筹集项目资金300余万元,修建了通村公路7.8公里、便民路4公里,实现了户户铺设便民路、院院连接硬化路。此外,还筹集了29万元兴修水利设施。
“老周喜欢‘管闲事\’,什么矛盾化解、低保办理、助学贷款……只要他知道,都会尽心尽力去办。”大坡老村“第一书记”李杰告诉记者,周明川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为村里的贫困户办了不少好事。
今年18岁的黄绍涛是村里的一名孤儿,从小学习成绩就不好。为了教育他,周明川几乎踏破了黄绍涛的家门槛,不仅给他讲道理,还为他联系了一所铁路技工学校。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时,看到黄绍涛对建房一窍不通,周明川全程参与选址、打地基、建房、粉刷等工程。房屋建成后,黄绍涛把新家钥匙交到周明川手上。在这个“没爹没娘”的孩子心中,周明川就是自己的父亲。
“他临死前还在帮我,早晓得我就不给他添麻烦了!”周明川去世后,大坡老村3组贫困户李得碧惋惜不已。李得碧的丈夫多年前去世,儿子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生活格外困难。周明川三天两头往李得碧家跑。一年下来,李得碧家发展起家禽养殖,生活渐渐好了起来。就在周明川去世当天,他还帮李得碧填写了临时救助申请表,打算在下午开完会后就去办理。
发扬“布衣作风”:
一生朴实无华 永葆优秀品质
贫困村民卜友华第一次和周明川接触,就发现这是个实诚人,穿得朴素,没有架子,愿意和贫困户打成一片。
接下来,卜友华和周明川打交道的时间越来越多。“栽秧子、点豆子,啥时播、啥时收、怎样管,他都地道得很,真是个庄稼把式。”卜友华觉得,有这样的干部带头,脱贫信心足了很多。
在家人和同事眼中,周明川节约到了“抠门”的程度。曾与周明川共事多年的原天池镇党委书记、市政协机关干部李雪平回忆道,以前在乡镇工作时,他穿的衣服、裤子,全是他自己买布让镇上的裁缝做的。
“他一身的衣物加起来从不超过200元。”周明川的妻子王德芬清楚,他从不买100元以上的衣物,即使进了城工作,所有衣物都是在外面地摊上买。今年春节,在外打工的儿子周志华花300多元为他买的一双皮鞋,他直到去世都没舍得穿。
“老周太辛苦了。”大坡老村党支部书记唐小峰说,在驻村的日子里,周明川吃住全在村里,周末或假期不加班的时候,疲惫不堪的他还要到老人跟前尽尽孝道、回到家里尽尽责任,弥补心里的亏欠。
扶贫、家人……几处奔波、几处牵挂,疲累一直缠绕着周明川。去年夏天,他就已经感觉身体有些不对。
“老周,你最好停下手中的工作,去医院好好检查一下。”面对大坡老村同事的好意,周明川笑着说,“没事,我这身体好得很,你们年轻人不一定比得上我呢。”
“明川,工作重要,身体也同样重要。你回来休养,我们重新选派一名干部接替你。”面对市政协领导的关怀,周明川不答应,“中途换人,别人还以为我干不下来!”
周明川终于累倒在工作岗位上,没能等到大坡老村贫困“摘帽”验收的那一天。但是,周明川的精神和事迹永远留在了脱贫攻坚第一线,参与扶贫的干部继续着他未竟的事业,砥砺前行。
□苗海洋 本报记者 张聪
新闻推荐
□冉国元华蓥记者站周松林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共同应对的课题。近年来,华蓥市着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平台,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获...
华蓥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华蓥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