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玲
冬季的华蓥山依旧色彩斑斓,山峦披着翠绿与金黄的外衣。华蓥市衬着群山的妆点,越发靓丽。如今,这座美丽的城市又多了一张重要的名片:全省首批“摘帽县”之一。该市在2016年实现6个贫困村退出、5428名贫困人口脱贫,更成功突破“硬杠杠”,将贫困发生率降至1.45%,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摘掉了“贫困县帽子”。
归纳成果寥寥数语,得来却十分不易。成果中,回响着华蓥市委市政府“一个也不能少”的铿锵誓言,凝结着华蓥全市上下劈波斩浪、誓要决胜的扶贫力量,展示着一幅幅欢欣鼓舞、脱贫奔小康的生动画面。
2015年以来,华蓥市明确提出“三年脱贫、两年巩固、一年致富”工作目标,全域推进***、精准脱贫,以“政策兜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筑牢脱贫根基,为华蓥市顺利“摘帽”打下坚实基础。
***
资源用在刀刃上
如何让有限的扶贫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精准识别是重要条件。
扶贫资金、项目要精准使用,不能洒“花椒面”。为此,该市探索出具有华蓥特色的“四看”(看房顶子、看菜园子、看钱袋子、看脑瓜子)“六不评”(有商品房或商铺的不评、有小轿车或客货运车辆的不评、有财政供养人员的不评、有经商办企业的不评、家庭生活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不评、家庭存款高于人均2800元的不评)甄别标准,严格按照程序认定贫困对象。认定贫困对象后,参照“四看”“六不评”标准,坚持合理进退动态机制管理,严格执行市镇村三级公示程序,反复评议甄别,评议清退不合标贫困户521户、1669人,返贫纳入155户、453人。
长年生病的华蓥市天池镇伍家坳村贫困户谢光玉家的外墙上,***对象帮扶告示牌上,不仅有贫困户、帮扶单位、“第一书记”等信息,还列出了被帮扶对象应该享受的专项政策、标准,以及帮扶的具体内容等,让“谁来扶、怎么扶”实现精准定位。
“这是华蓥市根据我家实际情况制作的***对象帮扶告示牌。”谢光玉说,他们还得到一个“帮扶礼包”,里面有帮扶证、帮扶卡、***政策宣传手册和动态管理记录簿等证件、资料。
像谢光玉一样,华蓥市每户贫困户都有***对象帮扶告示牌和“帮扶礼包”。
永兴镇的“一户一档”、明月镇的“一户一策、动态管理”……华蓥市各乡镇在贫困户管理工作上亮点纷呈,通过一系列扶贫脱贫实践,有限资源得以用在“刀刃”上,扶贫对象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受益,脱贫攻坚基石愈加巩固。
政策保障
构建“民生兜底网”
***,怎样的帮扶措施才符合市情?
2014年,华蓥共有贫困人口6181户、17387人,其中47%分布在25个贫困村,53%散居在78个非贫困村和城镇。虽然贫困人口总量不算大,但生活在地质灾害区、采煤沉陷区、旱山区、渠江洪灾淹没区“四大特殊贫困类区”的贫困人口占比79%,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占比73%。
“贫困人口少,但贫困程度深,因病致贫的比例大是华蓥脱贫攻坚面临的最显著问题。”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蓥市委书记肖伟华说:“政府全力承担兜底责任,能够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他们不愁吃、不愁穿。”
从贫困群众所急所需入手,华蓥市把政策兜底摆在最优先、最重要位置,作为见效最快、力度最大的帮扶措施,率先提出政策兜底“一定五年不变”,最大力度织密筑牢“民生兜底网”。
去年3月至9月,华蓥在对***对象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的基础上,通过三次调整,将低保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150元调升至每人每月300元,实现农村低保线享受标准和国家贫困线“两线合一”。
在医疗扶贫上,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八个100%等政策,实现贫困患者县域内公立医疗机构住院费用全额报销,让贫困户住院看病“零支付”。同时,简化医疗服务流程、优化服务,打造最温馨的医疗服务,今年已累计兑现医疗帮扶资金883万元、惠及4068人次。
“在贫困人口中,有些属鳏寡孤独,有些属老弱病残,有些因伤、因病、因残基本丧失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有些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肖伟华说,“即便如此,我们也要确保脱贫攻坚,一个也不能少!”
不放弃、不抛弃!华蓥市为2136名贫困残疾人量身制订康复方案,在兑现残疾人生活补助和护理补贴的基础上,免费实施康复训练救助,并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该市的贫困残疾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天池镇残疾人杨远文通过康复训练、借助辅助器具实现生活自理,发展生猪养殖年增收2万余元。
这张“民生兜底网”还覆盖了教育领域。华蓥将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健全完善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全程帮扶体系,选派优秀教师“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华蓥全市无一名学生因贫辍学。(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供电公司员工向居民宣传冬季安全用电知识。供电公司员工在双河办事处栋梁社区一居民小区更换供电表箱和电表。连日来,国家电网四川省华蓥市供电公司针对一些居民小区供电设施陈旧、电源线路老化和...
华蓥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华蓥,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