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东泊客
【作家名片】
冯宗凡,本名。四川省邻水县人。曾任邻水县文联专职副主席。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小小说选刊》、《故事会》等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作品近400万字。著有长篇小说《一条弯弯的山路》等3部。小说《漂亮的白玉兰》在网上获得点击率1000多万次。
一个湘江秀才与人谈写作,冒皮皮说天下文章数湘江,湘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老表,吾老表常常请吾改文章。不过,在《民间文学》、《小小说选刊》、《故事会》等全国各处报刊发表三四百万字小说作品,同时斩获各种奖项二十多次的邻水小说作家冯宗凡先生,是一个用事实说话的人。
《一条弯弯的山路》是冯宗凡的长篇小说。小说问世以来,它的主人公成了广大读者喜闻乐道的人物。现在许多读者言及冯宗凡时,开口就是“大脑壳”或“大脑壳进城”。“大脑壳”差不多已成为冯宗凡的形象代言人了。《一条弯弯的山路》叙事沿着两条线索推进,一是望夫山村里的事,主要是公路的进展情况;另一条是大脑壳四进清江市和一进山城。第一次是贷款进城买种羊,第二次是请市委书记批炸药,第三次是请市委书记剪彩,第四次是卖羊肉,第五次是去山城谈合同,表达的主题就是修路、致富。真正说起来,大脑壳的老婆应山红才是这部小说提衣领的人,大脑壳只不过是她最大的“木偶”或者说致富路上的开路先锋,实施者而已。两条线索有时交合在一起,有时穿插进行,塑造出了大脑壳、应山红、萝卜花、巴到烂、杨天雄等多个人物形象。小说在情节和选材上较好地把握了写作上的剪裁取舍和“堆码”,让故事的发展既合情合理,又不蔓不枝。另外,方言土语的运用上也取得了成功。文学创作首先是属于地域性的,那些本土都没有认可、直接就被更多更大范围所认可的,只能是少数的特例。冯宗凡的小说之所以在本土让人津津乐道,“很多人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人”(邹元模序《都是那些事》),除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外,也和作家运用本土语言写身边事是密不可分的。
有的读者认为作家贬损了主人公大脑壳,也就是新时期乡下农民的形象:狭隘、无知、愚昧,浓厚的小农意识等,没有着力去将乡下人善良、热情的一面做深刻的挖掘和表现。如果单从研究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来探讨,应该是允许的。比如小说写到路修通后,大脑壳进城卖羊肉,颐指气使地要求支部书记振得雄开车送他去赶车,卖羊肉回来的路上,怀揣着钱在饿得慌的情况下喝地沟水,当守夜的老头让他喝山泉水时又去蹭人家的盐巴等,是有些捉狭的味道在里面。但作家用夸张的写法进行细节描写,的确是让大脑壳这个人物个性凸显,让读者一见难忘。
冯宗凡“修过地球,站过讲台,搞过文化,管过图书”,这些丰富的生活阅历,为小说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也许是在“管图书”之际在文学的熏陶之下,加上本身喜欢“堆码文字”,因而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后,作品先后登上了发行量大、思想艺术及文本质量要求都很高的《民间文学》、《小小说选刊》、《故事会》等刊物的大雅之堂。而《故事会》,每期读者逾千万人次,更算是大众文学的风向标。今年初,冯宗凡在凤凰读书网上的收费栏目挂出小说《漂亮的白玉兰》和《一群单身汉的欲望》,目前点击率已超过1000万次。当他有一段时间没有更新时,很多读者都在关心地问他是咋回事,迫切地希望他尽快更新。
坚持文学创作是一个作家独自具有的情怀,很多人一涉足进来就再难抽身而退。比如近年诗坛的那些所谓“归来者”,于某一时段也许因为生计问题远离了诗歌,可他们一旦解决了温饱,即又转身投进了缪斯的怀抱。这或者是一种宿命,但经常用读和写的方式亲近文学,确实比八小时之外其他许多的消遣方式显得高雅和有意义。冯宗凡先生30年来一直坚持笔耕不辍,是文学这块麦田上的痴情守望者。在他岁月与文学梦都处于春华秋实的季节里,衷心祝愿他在这一朝圣的途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新闻推荐
本报讯(姚超文邻水记者站岳瑛孔虹)“这样的‘流动诉讼服务\’让我学到了不少法律知识,真是太好了”,日前,在龙安镇街上,立案成功的一位老大爷如是说。春节前夕,邻水县人民法院柑子法庭以“司法大拜年”...
邻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邻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