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记者站 吕清辉 本报记者 刘夏
针对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地质灾害沉陷区、旱山区、水淹区、二环山区四大贫困区域特点,邻水县建立起贫困村脱贫攻坚多元模式——
3月16日早上七点半,邻水县丰禾镇林果村党支部书记倪水清吃过早饭,便匆匆来到5组。村民们正在除草、放线、打窝,栽植翠红李幼苗,个个干劲十足。
林果村地处五华山区,平均海拔800多米,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里土地贫瘠,村民收入少,是邻水县的贫困村之一。
***工作开展以来,当地党委政府组织农业专家实地考察。经过认真分析得出结论:林果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樱桃、枇杷、梨、李等果树生长。
“我们决定因地制宜,成片栽植红脆李。”倪水清说,经过反复比对和征求村民意见,今年年初,村支两委积极发动在家村民,开垦一千多亩荒地栽植脆红李幼苗。目前,已经栽植1万多株幼苗。
“我们村的脆红李,两年后结果,4年后丰收,到时候能给村里带来200万元以上的纯收入,平均每户收入达1万元以上。”说起脆红李的产销前景,村民们充满信心。
因地制宜推动***,这在邻水不是孤本。
***工作开展以来,该县针对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地质灾害沉陷区、旱山区、水淹区、二环山区四大贫困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建立起贫困村脱贫攻坚多元模式,为实现“三年攻坚、两年提升、同步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质灾害沉陷区——“村集体+农户”,盘活撂荒土地
宽敞整洁的便民路上人来人往、黄栀子小苗迎风招展、黄花梨树苗“昂首挺胸”……走进石滓镇中城寨村,处处生机勃勃。
“村里路不通,土地撂荒严重,资源匮乏,我很是忧心。”2015年9月,刚上任的“第一书记”杜刚,了解村里的实际情况后,与中城寨村两委班子成员决定从修路、盘活撂荒土地和发展产业等方面入手。
“中城寨村地处明月山脉,虽然是地质灾害沉陷区,交通闭塞,但山清水秀,发展果蔬产业非常有优势。”杜刚一边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道,向上争取扶贫资金修路,一边积极动员村民,加入盘活撂荒土地的行列中。
“路修好了,我们有盼头了。”2015年11月,村里完成10公里水泥路硬化和7.5公里便民路建设,给村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村里一直没有集体经济,如何让村集体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杜刚一直在思考。
“我们采取权属不变、集体经营、共同管理、全村受益的方式,村委会统一把撂荒地、荒山荒坡收归集体经营,村集体提取产业收益的1%作为管理费用,99%由村民按土地面积、人口进行分配。”杜刚介绍说,2015年年底,该村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让大家参与收益分红,业主、村民、村集体分别按收益的“7:2:1”比例分成,盘活撂荒土地,发展产业。
如今,该村规模发展黄栀子200亩、红脆李100亩、黄花梨200亩、有机花菜50亩,将大大增加村民的收入。
旱山区——“订单+贫困户”,精准到户扶贫
“我这里有10只鸡可以来拉了……”3月17日中午,邻水县城北镇小鱼滩村贫困户包月德给宣益源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打去电话,请他安排人手来收鸡。
小鱼滩村位于邻水县城北镇东北部,从前,全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落后,贫困发生率达17.3%,成了邻水县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2015年,小渔滩村对69户贫困对象逐户制订帮扶措施,并由村民代表、党员、干部评审,务求措施精准。同时,69户贫困户与该村引进的宣益源开发有限公司结对子,实行“订单式”养殖,包月德便是受益的贫困对象之一。
70多岁的包月德因妻子常年生病,需要他的照顾,无法外出务工。加之妻子的医药费较高,家庭非常贫困。
“我妻子没有劳动力,但是我还可以干活,村里就给我量身定制了脱贫计划。”包月德说,小鱼滩村处于旱山区,发展种植业优势不大,村里便与宣益源开发有限公司联系,发展养殖业,让贫困户在家里就能赚钱。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本报记者站邱海鹰廖小兵记者刘秦君)6月25日至26日,来广安市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新华社四川分社党组书记、社长惠小勇率队深入广安市部分区市县,就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和***工作进...
邻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邻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