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记者站 吕清辉 本报记者 李倩
“路上慢点!”3月8日一大早,李伙安将新鲜蔬菜装好车,让儿子李刘刚送往县城销售。拉出去的是蔬菜,送回来的是票子。看着货车越开越远,老李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线。
今年65岁的李伙安是邻水县梁板乡曙光村9组村民。细心的村民发现,今年,李伙安逢人都乐呵呵地打招呼。在村民的记忆里,李伙安难得露出笑容。
怎么笑得出来呢?去年,李伙安还头顶着贫困户的“帽子”。
老李家是因病返贫的典型。
原本,李伙安勤劳敦厚,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十几年前,他便靠着养猪、种菜,在村里率先盖起了砖瓦房。
然而,好日子没过多久,妻子杜春芝患上风湿造成严重的关节变形,后来又患上骨质增生、骨瘤、心血管疾病等,饱受病痛折磨。
李伙安带着妻子四处求医,重庆、广州、深圳等大医院去过,一些民间医生的偏方也试过,病情始终没有好转。
这样一折腾,家中的积蓄用光了不说,还债台高筑。最令夫妻俩难过的是,因为贫穷,到了而立之年的儿子李刘刚连个对象都没有。
贫穷,不仅让李伙安满脸愁云,更让乡、村干部感到揪心。
去年3月的一天,梁板乡乡长朱候带着乡、村的几个干部专程来到老李家。朱候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出好办法,让老李成功脱贫。
“老李,要不咱大规模种菜,有啥困难我们一起克服!”朱候分析,“曙光村土质肥沃、气候宜人,种出的蔬菜鲜嫩,口感也好。老李种菜多年,经验肯定不差。”
“是呀,村里很多地没人种,荒着太可惜了。我能不能把那些地也拿来种菜?”李伙安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怎么不可以?要做就把规模做大。再说,把撂荒地利用起来,更是件大好事。”朱候拍手叫好。
有乡长“撑腰”,还怕啥呢?说干就干,乡、村干部带着老李挨家找撂荒土地的农户商量。一听说老李要把荒了多年的地开垦出来种蔬菜,大家都很支持,连土地租金都不要。村民把200多亩撂荒地,交到了李伙安手上。
除草、整地、育苗……一个人忙不过来,老李把在外务工的儿子叫回来帮忙。乡、村干部也没有闲着,硬化水泥路,修建便民路、生产便道,整治山平塘,修建蓄水池……李伙安的燃眉之急一一解决。此外,县、乡农技人员也经常往老李的蔬菜基地跑。
杂草丛生的撂荒地摇身一变成为蔬菜基地,满目苍翠,生机盎然。
很快,收获季到了。李伙安种的蔬菜用的都是农家肥,没洒农药。蔬菜一运到邻水县城,很快便抢购一空。一年时间过去,靠着种菜,老李一家纯收入7万多元!
“没想到,我这么短时间摘掉了‘贫困帽\’,感觉一下子扬眉吐气了!”笑容,重新回到了李伙安的脸上。这个春节,家里添置了电冰箱、热水器等家用电器。更让他高兴的是,脱贫后,儿子婚事也敲定了。
送走送蔬菜进城的儿子,李伙安正准备去地里干活儿,远远看到曙光村6组贫困户梁树成急匆匆地跑来。梁树成一看到李伙安就问,“老李,你育的南瓜苗子有没有多的?我也想种一些。”“没问题,你先拿去种,我又育点。”老李十分爽快,立即带着梁树成去蔬菜基地。
梁树成也是贫困户。他的妻子患有智力障碍,什么事都干不了。好在,家里5个孩子学习成绩都不错,其中两个正在上大学。“去年一年你送了不少苗子给我,教我如何管理,还帮我把菜带到县城去卖。”梁树成眼里闪着泪花,“老李你这么帮衬我,真不晓得说什么好。”
“老李真的是好人,像我这样一把年纪的人出去找事情做,根本就没有人要,老李硬是让我在他的蔬菜基地干活挣钱!”正在帮着收菜的村民汪碧珍接过话茬。
原来,李伙安不仅经常将菜苗子送给贫困户,免费帮忙销售,还主动接纳贫困户在蔬菜基地务工。他的蔬菜基地有9个村民长期务工,全是贫困户。
“都乡里乡亲的,不能老想着自己。就像乡干部说的,要先富带后富,齐奔小康路。”李伙安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我准备再多养点猪,和大家一起,把压在我们头上的‘贫困帽子\’全部摘下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邻水记者站曾涛记者张飞)5月9日下午,全市脱贫攻坚第四次推进会在邻水县召开,查找、分析当前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相关工作,市委书记侯晓春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侯...
邻水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邻水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