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记者站 吕清辉 本报记者 李倩 曾一莹
走几步楼梯就气喘吁吁,在3月天还穿着厚厚的棉衣,整天守着火炉烤……如果不走近看,很难让人相信,眼前的这个男子竟然只有29岁。他叫谢川,邻水县甘坝乡苏家村人,一个双肾衰竭的尿毒症患者,也是远近闻名的孝子。
谢川一家现住在邻水县合流镇,这套房子是谢川父亲2006年购买的,尽管有一间门市,可由于房屋漏水,已多年未有人来租赁。“从去年5月查出病到现在,已花去治疗费20万元、借款10多万元。”3月26日,记者来到谢川家时,提到儿子的病情,谢川66岁的母亲余银芝眼泪夺眶而出。
家里有两子三女,余银芝最疼爱的,就是谢川。“不是因为他是幺儿,而是他最有孝心。”余银芝现在还记得,丈夫2007年被查出直肠癌时,已在温州打工4年的谢川赶忙回家,拿出所有积蓄为父亲治病。那时,病入膏肓的谢川父亲连动动手的力气都没有,吃喝拉撒全在床上。“直肠癌晚期病人大便失禁,非常脏,每次都是谢川亲自擦洗,一直坚持到2007年底他爸爸去世。”余银芝说,那时,她就打定主意,老了要跟随谢川生活。
2008年春节刚过,办完父亲丧事的谢川再次踏上了去温州的打工之路。“那些年主要是当学徒,每月仅有800多元工资,尽管这样,他也会挤出一些寄回来。”这位孝顺的儿子没让母亲失望,尽管离母亲比较远,孝顺的谢川坚持每天一个电话,每月定期给母亲寄生活费。2010年,谢川和妻子陈建丽结婚,并于2011年诞下一子,余银芝则留守在家,担负起了照顾孙子的责任。
虽然夫妻俩在外打工的收入不高,但一家人子孝媳贤、和睦相处,很是幸福。然而,去年5月,在浙江温州一家机械厂工作的谢川总是感觉头疼、呕吐、全身乏力。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得出结论——尿毒症,双肾已衰竭。住了一个星期院后,不敢相信事实的谢川到重庆复查,可结果依旧没有改变。
记者在谢川家看到,谢川卧室一角,20余个纸箱分成四列堆砌,比人还要高,里面装的全是透析液。“这只是一个月的药,每天要用大半箱。”余银芝告诉记者,谢川每月的透析费用超过8000元,高额的药费已让一家人喘不过气来,再过几天,他们将再次赶往重庆,购买下个月的药物。
“透析只能说是‘续命\’,不能治病。唯一的方法只有换肾,但这需要五六十万元的医药费,还得等待肾源。”余银芝说,目前家里唯一的收入就靠儿媳陈建丽在外务工。由于经济不景气,陈建丽在外务工每月只能挣2000多元,除去生活和住宿费,大部分都寄往了家里,“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谢川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
谢川患病的消息传开后,苏家村的乡邻们纷纷给予支持和帮助。“村里很多人都知道谢川是个孝子,不少人都来看望过他,也引起了村里和乡上的重视。”乡干部刘伟说,希望通过本报“爱心呼唤”栏目,引起社会爱心人士对谢川的关注,帮助他渡过难关。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柳东甘春艳邻水记者站孔虹)“今天得奖了,感谢领导们对这项工作的关心重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勤于履职,把此项工作做得更好……”这是4月5日八耳镇石凼村纪检小组长刘思杨在邻水县优秀村...
邻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邻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