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青青
7月5日,记者走进邻水县龙桥乡黄陵村8组,映入眼前的是一块块青翠的稻田。微风吹来,成片的秧苗随风起舞。稻田里,几名村民正弯着腰忙着除草。这是黄陵村村民张钱波创办的农场,该农场也是邻水县第一个获批的“家庭农场”。
黄陵村是一个劳务输出村,村里的年轻人多数在外务工,留在家里的以老年人居多。由于缺乏劳动力,村里的耕地常年无人耕种,杂草丛生,成了名副其实的荒地。
眼看越来越多的庄稼地成了荒芜之地,村支书雷声雨坐不住了。今年春节,听说村里的致富能手张钱波回老家了,雷声雨急忙找到他,希望他在村里承包土地,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在雷声雨的多次游说下,今年3月12日,张钱波向龙桥乡政府递交了创办“家庭农场”的申请书,并与村里40多个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3月21日,“邻水县安粮家庭农场”在黄陵村8组正式挂牌成立。
为让家庭农场早日走上正轨,在乡村干部的帮助下,张钱波一边四处联系农机设备,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一边组织劳动力备耕。与此同时,龙桥乡及县农业、农机部门的技术员也多次上门指导生产,传授旱地育秧、除草施肥、防虫治病、田间管理以及农机使用、保养等实用技术。
“家庭农场具有规模小,风险小,易管理,效益高等优点。它不仅可以解决土地闲置、经营粗放等问题,而且能打破地块和家庭界限,减少矛盾纠纷,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经营。如果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我经营的这110亩稻田,至少要投工1000名,而实行机械化耕种,只需投工100名左右,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谈起家庭农场的前景,张钱波信心十足,“家庭农场正式投入经营时,我们只用了9天时间就将自己承包的110亩稻田翻犁了一遍。之后,我利用空闲时间,与妻子一道开着旋耕机到邻近的丰禾、袁市、八耳、复盛等乡镇为其他种植专业合作社及农户犁田,仅此一项就创收2万余元。”
“在给农场主带来收益的同时,家庭农场还能带动附近的村民致富。”雷声雨说,今年3月以来,在张钱波的家庭农场里打工的村民有十多人,每人每天大约有100元钱的收入,村民在自家门口也能打工挣钱。
新闻推荐
丈夫爱吃面条,王碧秀换着口味做给他吃。蒋斌摄□唐娇娇朱雨琦邻水记者站孔虹7月20日凌晨4时许,家住邻水县鼎屏镇挞子丘社区的王碧秀又一次习惯性的醒来,点亮灯,看了看旁边熟睡的丈夫,她站起身来,轻轻地...
邻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邻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