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记者站 孔虹 本报记者 刘婧
“看,这猕猴桃结得多好啊!”近日,在邻水县石滓乡升坪村500亩红心猕猴桃基地里,正在和工人一起锄草的业主曾志刚对记者说。
放眼望去,基地里一株株红心猕猴桃藤蔓顺着水泥柱搭架“筑成绿墙”,绿墙上挂着已套袋的红心猕猴桃。“这是第一次挂果,产量大概在4万斤,2018年才会进入盛产期,预计产量将达50多万斤。”看着挂满枝头的红心猕猴桃,曾志刚欣慰地说,现在已有客户预定,“这两年多的汗水,总算没有白流。”
放弃高薪当果农
曾志刚,今年33岁,邻水县护邻乡人。2007年6月,他从西南农业大学毕业后,考入新疆建设兵团,又因身体不能适应新疆的气候,于2009年离开部队。之后,凭借过硬的农业管理经验,他被世界500强企业台湾兴农股份有限公司录用,在上海从事农业管理工作。因工作关系,2010年,红心猕猴桃“闯进”他的视野。2011年,曾志刚放弃了高薪工作,和朋友合伙在红心猕猴桃的发源地——广元苍溪,承包了330多亩地,种植红心猕猴桃。2012年,红心猕猴桃开始挂果,2015年进入盛产期,产量高达30万斤,收入200多万元,他们开始回本盈利。
坚定信心渡难关
2013年底,曾志刚及其合作伙伴积累一定资本后,将拓展市场提上日程。
致富后的曾志刚不忘回报家乡,将邻水作为拓展市场的首选地。经考察,他与朋友看中了邻水县石滓乡升坪村的一块土地,于是承包了500亩用于种植红心猕猴桃。
“回到邻水,一切又要从头开始,这比继续留在广元发展需要倾注更多的精力与财力。”曾志刚称,“猕猴桃需要结实的水泥柱为支撑,单就支猕猴桃架一项,我们就花费了30多万元,但我从来不曾后悔,就想为家乡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曾志刚回乡发展红心猕猴桃产业,得到了父母全力支持,两位老人都在基地里帮忙。很快,500亩土地顺利流转了,35000多根水泥柱竖起来了,排水沟挖好了……
猕猴桃基地日趋完善。
曾志刚不愿做“翘脚老板”,凡事亲力亲为。几天不下地里看看,他心里就发慌。岂料,2014年6月,持续的高温“烧死”了基地里三分之一的猕猴桃苗,基地损失近20万元。
那段时间,他感到痛心、失望,却没有放弃努力。他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后,在当年冬季补栽了猕猴桃苗。他深知,种植猕猴桃不仅要有前期投入,还要加强精细化管理,此后,那七八万株红心猕猴桃仿佛成了他的孩子,被他时刻精心呵护着。
带民致富报桑梓
“升坪村的绝大多数人都外出务工了。家中留守的老人、妇女基本没有什么收入。种上红心猕猴桃后,他们不仅能以土地入股,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曾志刚说,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带领当地村民种植红心猕猴桃,把产业做大,让村民增收致富。
除了种植红心猕猴桃,曾志刚还在基地里间种了草莓、西瓜,今年下半年还将间种时令蔬菜,不仅增加了基地产出效益,还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时间。
“土地入股比我自己种粮强多了!”村民包玉梅说,她说过去自己种地,既辛苦又挣不到钱,现在,她一个月有10多天都在曾志刚的基地里打工,“现在每天就是锄草、施肥,剪枝,一个月500多块钱轻轻松松就到手了,还能照顾家!”
据曾志刚介绍,长期在他基地打工的村民约有10人,人均年收入达1万多元。农忙时,像包玉梅一样在基地打工的有50多人,有时还有邻村的村民过来做工。
“为了更好地带动村民致富,我将努力壮大产业,动员更多村民一起种植红心猕猴桃。”曾志刚说,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与他们签订包销协议,为村民解决销路问题。
新闻推荐
本报讯(唐娇娇邻水记者站孔虹)今年,国网邻水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将在供区内集中安装23万余只智能电表,为更好地普及智能电表知识,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供电服务,连日来,该公司组织全体党员成立7个...
邻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邻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