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甘丹丹
“我们在年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物资准备得很充足,大春育苗进展顺利,所以今年广安市大春生产已圆满完成满栽满插的目标。”近日,记者从市农业局获悉,截至目前,广安市的水稻栽插全面结束,实现满栽满插,栽插面积达366.69亩,与上年基本持平。
早准备 稳定粮食增种面积
“我们家5月初就栽完了1.5亩田的秧苗,最迟在月底把0.8亩地的红苕也栽完。”5月20日,在广安区悦来镇,看着自家田里嫩绿的秧苗整齐有序地排列着,马坝村3组村民文洪兴高兴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早在3月中旬,农业机械就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针对农村劳动力缺乏的实际,广安市农技站大力推广经济适用的中小型农业机械,机耕作业代替了传统的耕作方法,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为春耕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介绍,水稻、玉米既是广安市大春的主要粮食作物,又是高产稳产作物,其产量占大春总产的80%以上,是大春主攻的重点;为了稳定产量,广安市农业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切实抓好举家外出户、劳弱户的耕地转包、租赁、助耕或代耕等工作,力争应种尽种、不荒田土;并及时兑现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粮食最低保护价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各项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还采用见缝插针等方式,充分利用田边、地角、坡坎和零星土地积极发展田坎玉米、栽种围边高粱、推广杂糯间栽、增间杂豆等,千方百计增加粮食总体产量。
送技术 将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
“农民朋友都有基本生产技术,但是现代化科技种田还是需要我们给予指导和帮助。”广安经开区护安镇农技人员尹文华告诉记者,大春生产期间,他每天都要到田间地头,为村民送去技术指导,水稻主要是大力推广三维立体“三角形”栽植或半旱式小苗直插。为全面推广旱育秧技术,护安镇专门派出了10名科技特派员流动为农户指导,并建立旱育秧示范点,向各村组下达了旱育秧任务。
据了解,在春耕生产中,各区市县结合本地实际,广泛开展主推品种宣传,备足种子,保证供应,确保优质高产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狠抓实用技术,大力推广旱育秧、强化栽培、杂糯间栽等实用技术;全面普及玉米肥团育苗移栽,并因地制宜抓好地膜覆盖膜侧集雨栽培技术的组装配套;积极推广麦玉豆、芋玉豆新三熟种植模式,广安市在5月25日前栽完两季田,预计在6月中旬以前栽完红苕和冬大豆。
“大春生产中最大的问题是病虫防控,主要是稻螟虫、稻飞虱、稻瘟病、稻曲病、玉米螟虫等重点病虫的防控。”市农业局技术指导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广安市一直把病虫防治工作作为实现大春增产增收目标的重要措施来抓,积极示范推广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综合防治措施,大力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把病虫害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新配方 助农增产增收
“科学施肥、精准施肥,减少了滥施和重施现象,作物的品质和产量都得到了提高,水质得到了改善。”广安区农业局土肥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之初,大多数村民都对这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认为“老把式”种出的粮食同样高产。现在,村民都愿意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因为这项技术不仅节省开支,还可以让农作物增产增收。
据了解,今年广安市以国家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和补贴为契机,在全市扎实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通过高产栽培技术的集成组装,实现农民就地现场学习,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按照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的要求,全面完成水稻、玉米、大豆高产创建各10万亩以及核心示范片各3万亩的任务。力争示范区域良种推广百分之百,病虫统防百分之百,配方施肥百分之百,水稻、玉米和大豆单产分别达到600公斤、600公斤和150公斤以上;每个区市县建立县、镇、村三级示范片,分别达到县级1000亩、镇100亩,村10亩以上,全市示范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
据统计,大春生产期间,全市共组建助耕队500个,助耕面积53.37万亩,托管代耕45.81万亩,水稻保栽面积达到96%以上。大春粮食播种面积达到366.69万亩,其中水稻183.56万亩、玉米75.43万亩、红苕31.98万亩,全面完成广安市2015年满栽满插目标。
新闻推荐
□胡苗一年一度的中高考即将到来,广安市于近日发布了《2015年中、高考期间禁止噪声污染的公告》。这一“禁噪令”的要求虽十分严苛,但笔者却为之点赞。每一个考生都承载着家庭的期望,一个安静的环境...
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