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何鲁(1894.3——1973.9),广安县人,将现代数学引入中国的先驱之一,曾破解三大数学难题而蜚声海内外。1912年,官费留学法国里昂大学,获数学硕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考取法国科学硕士的中国人。回国后奔波于东南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南京)、大同大学(上海)、重庆大学、安徽大学和云南大学之间,为发展中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
何鲁,原名应极,字奎垣,号云查,四川广安城南何家山人。1894年3月22日出生于广安老城北仓沟。在其两岁时,随父何泽藻去成都。少年何鲁聪颖过人,然家贫无法上私塾,由大哥在家讲授私塾所学。又在邻近私塾先生张其相处借读《四书》、《大学》、《中庸》、《千字文》等。七岁时,何鲁方在成都楞伽巷桂丹泉先生处正式入塾。桂先生教书有方,为少年何鲁奠定了坚实国学基础,成就了他一手好字,养成他一生最大爱好——读书。
求学廿载蜚声海内外
1903年,正值清廷废科举、兴新学,新思潮风起云涌之时。面对清廷丧权辱国、民不聊生,进步知识分子纷纷寻求中华振兴之路。这时,成都机器局办起了机器学堂,招收10至16岁学生,一切官费,成绩好的还可出国留学。何鲁前往报考。200多参考者,何鲁人最小,身材最矮,仿佛年方七、八岁。主考官徐甫诚见此,心存疑惑,便站何鲁考桌旁,亲自监督。何鲁也冷静沉着,下笔成文,不但文章通顺,且字迹清秀。徐惊讶不已,问何鲁“曾读何书”,还要他背诵《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何鲁出口成诵。徐甫诚又出联“志气向上”让其对下联,何答“读书求高”,又出“十岁能文”,何对“三年卒业”。徐大喜,叹曰:“此天才也!”遂领何鲁去办公室用点心、吃炒面,穷孩子享受了一顿丰盛午餐。自然,何鲁也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机器学堂第一名。
成都机器学堂三年学习生活,何鲁不仅成绩卓著,功课均为第一,还对何鲁锻炼极大。1908年,何鲁等前十名学生保送南洋公学。何鲁的数学老师为福建船科毕业生,教学有方,何鲁数学兴趣大增,接连跳级至最高班级。
1910年,美国人用庚子赔款创办了清华大学前身——北京清华学校,全国招生,千余人中,何鲁以第二名考入该校高级班。一年后,因反清斗争如火如荼,学校放假,无路费回成都的何鲁经同学介绍,到天津《民意报》任编辑和翻译。这是一张同盟会宣传革命的报纸,在此,何鲁加入了同盟会。
1911年秋,清华学校复课,何鲁回校。因不满学校当局无礼做法,何鲁撰《申讨清华校长唐国安檄文》,提出反对洋人包办学校,在上海《民意报》头版登出。唐国安遂宣布将何鲁等一批学生除名。何鲁说:“如果学校当局知过必改,牺牲我们少数人也值得。假定当局顽固,不将学校改好,这样的坏学校,就是拿八抬大轿请我来,我也不会来的!”言毕,扬长而去。1912年,何鲁考入天津工业学校,插班三年级。这年春天,同盟会安排何鲁到北京留法预备学校学习。11月,他与中国第一批官费留学法国的50多位学生一起,从北京经过俄罗斯来到巴黎。
在法国,何鲁考入里昂大学,主攻数学。因法语和数理根基欠缺,何鲁暗下决心,刻苦攻读,课余就钻进图书馆、自修室,通宵达旦苦用功,很快即在数学、物理上赶了上来。法国教授赞之:“你是我学生中最聪明勤奋的一个。我觉得最近一个时期,你已经取得了相当于三年的进步了。”
在留法中国学生中,何鲁获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普通物理三个文凭。1919年何鲁在里昂大学毕业,以《纯粹数矩阵论》为题,阐明了由一种变数发展到多种变数的理论,并在推进、运用“矩阵”之重要数学工具,判断线性方程组是否有解和如何解法等方面,拥有一定的造诣,轰动法兰西,获里昂大学数学硕士学位,被誉为“数学大师”称号。有人说他解决了世界上三大数学难题,在业界传为佳话。传说当时美国学术界愿以50万美金买其头颅,在他死后用作实验研究。
热爱教育桃李满天下
何鲁获里昂大学数学硕士学位后,法国多所大学欲高薪聘其为教授,均被谢绝。他要用科学来救中国,为国
家培养栋梁之才。回国后,何鲁就任多所高校的教授、系主任等,成为第一个把西方数学引入中国的中国近代数学教育奠基者。在他的培养下,一大批顶尖级数学人才脱颖而出。在南京中央大学,他发现了一位才华出众、但家境贫寒的学生,这就是后来留学法国获物理学博士、后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的严济慈。原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所长吴新谋,1934年由何鲁介绍到清华大学,以第二名考取出国留学生,但因第一名才能获官费留学,吴新谋留学无望。何鲁得知,四处奔走,终为吴新谋争取到官费。
而人们最熟知的,还是他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抗战时工作于西南联大,在熊庆来指导下,完成《堆垒素数论》,书成后,教育部却无一人能评审。熊庆来建议何鲁评审,何鲁冒着酷暑,在重庆一小楼上挥汗审勘,阅稿中不时拍案叫绝,还为该书作长序。不仅如此,何鲁还以其“部聘教授”声誉,坚持用国民党教育部的名义授予华罗庚数学奖。1941年,国民政府给华罗庚颁发此奖,这是旧中国颁发的唯一一次数学奖。
建国后,何鲁和华罗庚在北京初次见面,华说:“熊庆来先生是我的业师,何鲁先生乃是我的又一业师。”有人问何鲁:“门墙桃李,孰为好学?”何鲁答曰:“熊庆来之高足弟子华罗庚者,徒以余曾为其审查所著《堆垒素数论》而为文以荐之,遂自愿列我门墙,可谓好学者矣。至于严济慈、吴有训、钱三强、赵忠尧、柳大纲、吴文俊、吴新谋、林如稷、刘之郕则皆学有专工者,余亦为之欣慰。”
作为我国第一代数学泰斗,从1919年回国、25岁当数学教授起,何鲁从教54年,培养了众多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可谓桃李满天下。
何鲁热爱教育,除在多所大学任教外,还积极创办学校。1936年,为解决重庆大学首届毕业生就业问题,他与同仁在重庆唐家沱创办了“载英中学”。载者,托起也;英者,才之杰出者也。校名意为为中华民族培养优秀人才。1939年,何鲁又在家乡广安筹办载英中学广安分校,自任校长,将自家祠堂和百余亩土地贡献出来办学。学校1940年开始招生,他又将重庆载英中学高中一个班迁广安,改校名储英中学。储英中学初创,在校学生17班1023人。何鲁非常重视质量,请资深学人任教,学校在当时的川东北声望极高。
何鲁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也贡献卓越。我国现代中学、小学教育兴起于19世纪后半叶。起初大中学校教科书多直接采用外文教科书或外国教科书的中译本,1922年11月1日,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学校系统改革令》,中小学学制为“六三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为适应新学制的实行,教育部成立“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聘何鲁等专家、教授为委员,拟订各科教学大纲。1923年6月颁行新学制各科课程纲要。这一改革结束了辛亥革命后教育上的混乱局面,新学制一直沿用到解放后。课程纲要中的高中几何部分即由何鲁起草。这部教学纲要是我国现代学校教育早期较为成熟的几何教学大纲,对中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适应新学制课程纲要要求,何鲁还亲自参加数学教科书的撰写工作。1923年以来,他先后编著出版了《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代数学》、《高中代数学》等教材,这是我国数学教育从仿效日本转向仿效美国后,中国学者自编教材的尝试。除编纂教科书以外,何鲁还撰写各种数学书籍,介绍西方数学知识,着力普及数学和基础数学。何鲁的著述内容翔实,论理严谨,深入浅出,为数学读物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不事权贵抨击恶势力
何鲁1911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系老同盟会员。他坚持民主建国,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1924年,何鲁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时,适逢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当国民革命军北伐节节胜利之际,蒋介石借口清党,制造宁汉分裂,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何鲁在一次公开集会上发表谈话时指出:“蒋介石这一手做得很孬!蒋介石要闯祸!”不久,陈立夫派CC高级特务二人到中国公学何鲁办公室,气势汹汹地质问何鲁是否说过这些话,何鲁当即回答说:“我说过蒋介石要闯祸的话,如他不改正,他还要闯大祸!”特务面面相觑,无可奈何地走了。
1936年夏,中国科学社在江西庐山召开年会。时值蒋介石在庐山避暑,为笼络科学界人心,他设宴招待与会人员。何鲁接到请柬,对来人冷笑说:“我不吃‘奉谕饭\’。”当众将请柬撕毁。
何鲁经常抨击蒋介石及其政府。一次国民党特务头子康泽曾在重庆沙利文西餐厅“宴请”何鲁,康泽直问何鲁说:“何先生,是否有过对委员长不敬的言论?”何鲁一笑说:“是呀,经常骂,不知你说的是哪一次?”1951年,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会议时,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各位政协委员时握着何鲁的手说:“你的胆子真是不小啊!”
解放前,何鲁有一次回广安,住平桥老家。当时国民党广安县党部选参议员,县党部下令县警察局全县戒严,不准任何人通过。何鲁从平桥进城被阻,闻知此事,他马上回家点了灯笼,大白天打着灯笼进城。人问:“何教授,大白天你为什么打着灯笼?”何鲁说:“这天太黑暗了,不打灯笼能看得见路上的乌龟王八吗?”警察见状,只好让他进城。
擅长诗书传承传统文化
何鲁还是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贡献。何鲁从1919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数学教授时起,经常在课余时间开设古典诗词讲座。其书法行、草、篆皆精,且在书法理论上独具一格,造诣很高。何鲁有一本1915年在法国里昂大学时的数学练习本,扉页上用中法两种文字写着“微积分学理解”。这本24开彩面练习本,从第一页到第142页,全是整齐、流利的法文抄本,不仅书写一丝不苟,而且一字未改,观者无不叹服。
何鲁的书法作品多散于民间。他的字从不收取费用,凡求赐墨宝的,他是有求必书。他说:“我的字,千金不卖;朋友要,分文不取!”
何鲁的书法在日本书法界也颇受赞誉。1973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举荐何鲁率中国书法代表团访问日本。中央决定由郭沫若为团长、何鲁为副团长,于9月中旬访日,何鲁却因病未能成行。就在这年9月13日,何鲁心肌梗塞发作,在北京师范大学与世长辞,享年79岁。何鲁病逝时,伏案于办公桌上,正撰写当年曾给很多青年人以帮助的《青年数学自学丛书》。当家人发现时,一代数学泰斗心脏已停止跳动多时,但仍紧紧握笔在手,书桌上堆放着《数学自学丛书》的写作提纲和三本初稿。
新闻推荐
本报讯(曹弘扬记者辛伟)日前,记者从市城管执法局前锋区分局获悉,今年以来,该局创新考核机制,制定出台了《广安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前锋区分局2015年绩效考核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实施效果明显。...
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