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热闹的清溪口,如今已沉寂了许多。
原永兴区木船社旧址。
□本报记者 胡佐斌 文/图
7月10日,记者在华蓥市永兴镇补充采访时,竟打听到一个曾经被戏称为“华蓥小香港”的地方,那就是清溪口。相传从民国时期到上世纪70年代,清溪口一直是华蓥片区的对外贸易中心,驻扎在这里的销售、运输企业众多,是华蓥山下经贸往来最活跃的地方。
为了寻找过去的记忆,记者走进清溪口探访,后又多方查找史料,一个繁华的“小香港”形象逐渐跃然纸上。
现场感受:一处处厂社遗址见证昔日辉煌
清溪口是华蓥境内的清溪河流入渠江的入口,因入口处水流相对平缓,每遇渠江涨水时,清溪河便会出现江水倒灌,故又称为倒流河。
记者进入清溪口村后,因接近清溪口的公路段正在补修,便下车与村支书唐瑞禄步行前往。路上,唐瑞禄介绍说,解放前,华蓥山上的煤炭、树子,通过人力运到清溪口上船,再往广安、岳池、武胜、南充和重庆。1958年,从高顶山煤矿修了一条滑车道直达清溪口,煤炭便装在滑车斗里,沿着小轨道,由人工推到清溪口,后来又改成公路运输。
步行约10分钟就到了清溪口,房屋也变得密集起来。唐瑞禄知道记者此行目的,便带着记者重点参观一个个厂社旧址。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原永兴区供销社旧址,原砖墙瓦面的库房还在,只是空空的。唐瑞禄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区的肥料都是用船从外面运到这里,然后再分到各村去。接着便是粮站,和供销社一样,仅是空空的库房而已。
在粮站右侧约50米处的苕地里,有两根砖砌的柱头,高约4米,间距约5米。唐瑞禄说,这里是原广安县木船二社的大门,“除广安县木船二社在清溪口设有办公地点外,永兴区也在清溪口设了木船社,现在还看得到院墙。”顺着唐瑞禄的指向望去,原永兴区木船社的院墙足有7米高,全由青砖砌成,墙上的窗户仅剩下一个个方形的洞口。
接下来,我们又依次参观了南充煤站、广安煤站和岳池煤站旧址。唐瑞禄说,以前,南充、广安、岳池都是在清溪口买煤,临时囤放在各自的煤站里,再陆续用船运走。
从唐瑞禄的介绍中,记者还得知,清溪口后来还有食品站、沙砖厂、造纸厂等,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仍显得热闹——那时,永兴街上还没有歌舞厅,而这里却已经有了。
但曾经的热闹都已过去,望着那些凋敝的房屋,甚或仅剩瓦砾的房屋旧址,记者心情有些沉重。
史料印证:清溪口是渠江重要的外贸港口
为了准确了解清溪口的兴衰过程,记者查阅了《广安县志》和《华蓥市志》,关于清溪口的记载,散见于各个章节之中,但通过资料可知,清溪口的确曾是渠江上重要的外贸港口。在此,记者特将相关资料整理于后,以飨读者。
清溪口由于地处华蓥山麓附近,同时与合川、重庆、武胜、南充均有水路可通,因而其码头运输开发较早。清代和民国年间,山区的竹木多在此扎筏外运。
码头兴旺始于民国30年,私营华安公司在双河乡楼房湾一带开矿采煤,所采煤均运到清溪口装船。但那时没有公路,煤炭的陆路运输全靠人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40年代,设在重庆的我党机关报《新华日报》在出版发行过程中,国民党政府多方刁难,妄图断绝纸张供应。为解决《新华日报》用纸困难,1941年秋,周恩来派多名共产党员化装成商人来华蓥山勘察选址,最终将纸厂选在了丁家坪,丁家坪纸厂生产出来的纸便是通过清溪口源源不断地运往重庆,保证了《新华日报》的正常出版。
1957年,南充专区党政和广安县委为解决天池一带30多个厂矿,特别是天池、拱桥湾和高顶山三个国营煤矿煤炭的运输困难,决定修建天池至清溪口滑车道(干线全长20余公里),并于1958年3月正式开工,7月底建成,使清溪口煤炭运输开始进入极盛时期。所谓滑车道,其实就是简易轨道运输,轨道为木轨,将煤炭装进铁木结构的滑车篾篓里,然后由人来推。但因经常发生运输事故,1960年3月被迫撤轨停运。同年,南充地委又决定修建从高顶山煤矿到清溪口的铁路,到1961年8月时,绝大部分路段的路基和桥梁工程已完工,但地委却指示停建,原计划的铁路只得改建成公路。
南充地委之所以指示停建高清铁路,原因是襄渝铁路已正式纳入国家计划,一旦襄渝铁路建成通车,华蓥山的大宗货物到重庆就完全没必要走水路。而60年代后,国家也逐渐加大了华蓥山下的一些公路建设力度,使公路运输的比重逐渐加大,水路运输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1979年襄渝铁路建成通车后,清溪口便只有短途运输了,木船社开始出现亏损而逐渐退出了市场。
1990年,清溪口货物外运彻底终结:当年木船社将剩余船只卖了,转行搞建筑,办起了沙砖厂。而1991年,沿河个体船户用船仅运输沙石25万吨。
时代变迁:“小香港”变身沙石资源供应基地
今天的清溪口,依然有不少船只,而且是铁船,一艘船可装货几百吨,比以前木船社的木船不知要大多少倍。但这些船从未装过煤炭,也很少运货到华蓥市之外,它们只装一样东西——沙石。
据唐瑞禄介绍,清溪口现在有运沙船10艘,每艘可装沙石400多吨,另有6艘采沙船,负责在渠江华蓥段共20多公里的河床采沙或连沙石,而运沙船则将沙或连沙石运到清溪口,再由大卡车转运到华蓥、前锋一带的建筑工地,“现在清溪口平均每天约有1000方沙石被运走。”
“清溪口的沙石运输,其实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唐瑞禄说,上世纪60年代,因国家“三线建设”的需要,沿华蓥山陆续建起了10个军工厂,所需要的大量沙石便来源于清溪口。而在70年代,修襄渝铁路、渠江水泥厂、华蓥山矿务局等单位,所用沙石也是由清溪口提供。而从华蓥建市以来,清溪口的沙石采运从未间断过。最近10年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清溪口的沙石供应量也与日俱增。
记者在清溪口看到,现场又有两艘即将建成的运沙船。正在造船的工人说,他们是蓬安造船厂派过来的,在清溪口已有两年了,每年要在这里造七、八艘船,每艘船长约40米、宽约8米,载量近500吨。这无疑表明,作为华蓥市的沙石资源供应基地,清溪口还在不断加大沙石资源的提供量。
【链接】
记者在清溪口采访时还得知,而今的清溪口,常年设有两艘义渡船,平常每天过渡300余人次,而在春节期间,每天过渡则可达1000人次。同时,清溪口还有两艘客轮改造的水上餐厅,是华蓥本地人“吹着江风吃大河鱼”的理想之所。
新闻推荐
天主教堂外景。本报记者胡佐斌摄□刘敏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到华蓥公差时,就听说过永兴场镇附近的乡野中有一座洋教堂,由于差事缠身,无法前往,直至来广安工作以后,终一睹其“庐山真面目”。时隔二...
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