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文/图
这件宋代端砚,系广安莲花桥宋代窖藏出土。圆形,径21.8厘米、厚2.6厘米、内径16厘米。砚面外沿有一闯竞1.5厘米、深1厘米的储水池,池侧有一假眼,底呈凹形,有两颗凸乳。砚池内有研墨痕迹。石质细腻,呈猪肝色。
石砚台砚材极为广泛,尤以广东肇庆端砚、安徽歙县歙砚、甘肃洮州洮河砚、山西绛县澄泥砚最为珍贵,有“中国四大名砚”之称。四大名砚之首当是端砚台,开采于唐武德年间,石质幼嫩细腻而滋润,有发墨不损毫、呵气可研墨之特点。常见石品有鱼脑冻、青花、蕉叶白、天青、火捺、猪肝冻、金星点、金银线、冰纹等,著名的砚台坑有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宋坑、梅花坑、绿端、宣德岩、朝天岩、白线岩、古塔岩,其中以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和宋坑最著名。本文所赏之砚为猪肝冻,端砚名贵石品之一。在砚石中呈带圆或椭圆的形状,色泽如猪肝色,中心部位比火捺的颜色深,形状像金钱的,称为金钱冻或金钱火捺。猪肝冻的色泽接近火捺的色泽,是火捺的成熟阶段,较火捺高级,成为名贵的“冻”。
次为歙砚,北宋唐枳《婺源砚台谱》载,始于唐开元中,至南唐时,设置砚台务,专门为朝廷督制石砚台。赵希鹄《洞天清禄集》有“细润如玉、发墨如汛油,并无声,久用不退锋,或有隐隐白纹成山水、星斗、云月异象”之赞。歙砚台石质坚韧、润密,纹理奇异,敲击有金属声之清越,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即可研墨,发墨如油,不伤毫。再为洮砚,宋代开始生产,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砚台辩》载:“端、歙二石外,惟洮和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无价之宝。”洮砚呈碧绿色,晶莹、细腻、坚润,色泽雅丽,发墨快,贮水长,蓄墨久而不干。石品有绿洮和红洮两种。绿洮色泽青蓝,旧称野头绿、鹦哥绿,其至优者有天然黑色水纹;红洮色如红土,纯净甘润,极为罕见。再者为澄泥砚。砚分两种,其一产于山西绛县,唐代开始生产,是泥烧制的砚台,质地类瓦,坚硬耐用,发墨细润,贮墨、贮水耐久。制作过程是缝绢袋于汾水中,一年后泥满结实,风干,将泥制成砚台形,再经烧炼而成。宋苏易简《文房四谱》载,作澄泥砚台法:“以瑾泥令入于水中挼之,贮于瓷器内,然后则从一翁贮清水,以夹布囊盛其泥而捏之,俟其至细,去清水令其干,入黄丹团和溲如面,以物击之,令至坚,以竹刀刻作砚台之状,大小随意,微阴干,烧一伏时,然后入墨蜡贮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益善,亦足亚于石者。”其二产于江苏吴县者,相传始于三国时期,以太湖地区特有的澄泥页岩雕凿而成,质地坚硬细腻,色泽深沉,具有发墨快、不渗水的特点。
这件宋代端砚,状为圆形,意驭“天圆地方”之说。水池因势而布局,匠心独具;凸乳、假眼更具其天然装饰特色。“眼”为“有眼”,诸如“鹦哥眼”、“了哥眼”等。据说是石嫩则眼多,石老则眼少,也有以眼来发质量优劣的,最上为活眼,再来是泪眼、死眼等。所谓“眼”,是砚上石纹,倒不一定和质量相关。这件宋代端砚,端砚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工序繁多,主要分采石、维料、制璞、雕刻、配合、打磨(即磨光)、上蜡等等工艺过程。这件宋代端石砚力求因材施艺,因石构图,在题材、立意、构图、造型、利用何种雕法都精心推敲,刻画得当,保持了端砚古色古香、形态自然的特点。
新闻推荐
□华蓥记者站游青7月6日一大早,广安俞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郭俞伯和同事拿着仪器,忙着对一辆小车的甲醛和苯等物质是否超标进行检测。10分钟后,检测结果出来了。郭俞伯告诉车主,车辆的甲醛、TVOC、氨都...
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