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东泊客
【作家名片】
张云,1954年生于四川广安县。退休前为广安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联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等,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文艺奖项,屡次推出音乐和戏剧作品集。荣膺四川省“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作家张云的《广安印象》,因优秀的散文篇章和珍贵的图片资料,使其成为一册值得珍藏的书籍。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景科在《中国散文创作艺术概论》中说: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更是散文的生命。和鲁迅、莫言等诸多作家从故土大地吸取写作源泉一样,散文集《广安印象》中“故乡行吟”、“广安印象”、“永远的童谣”等所写的都是作家熟悉的、有真情实感的东西。
《故乡的老街》写儿时生长之地,一条小小的街居住的虽说是非农业人口,却与农村无异,“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充溢着浓郁的田园风情”。实质上,小街本来就是一个人数较为集中、有商店可以集散的乡村大院罢了。这里的人有比乡下人不同的地方,即是没有可供耕种的土地,吃如今已经从中国历史上抹去的“皇粮”罢了。《家门前的老槐树》沿着“树”和“人”两条线索走笔,随着写作的深入,在结构上使用镶嵌链接的技法,最后写出“天下父亲,就像大地上的老槐树,默默地生长着人间至爱”,水到渠成,情景交融,将叙事和抒情二者天然无缝地糅合在一起。《小巷人家》是写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为愈来愈老龄化的社会探寻新的生活方式,选材很好。还有《小河淌水》、《山道弯弯》等篇章,具有“真、情、美、活”等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艺术特质,都是值得品读的佳作。贵州作家戴明贤《一个人的安顺》采用“浮世绘”式的写作手法,描绘一座小小安顺城的世态人情、贩夫走卒以至方言土语,俨然一幅地方“风情画”。它同时凸显了作者笔风浓郁的独特格调,加上书中配有不少资料性的老照片,因而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其予以了再版。张云文集里这部分文字与《一个人的安顺》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不谋而合。
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很可能在二十世纪就赶不上改革开放,并形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进程的末班车。出生于广安的小平是世界的骄傲、中国的骄傲,更是广安故里乡亲们的骄傲。邓小平故居开放之后,几次前往,印象最深的是故居门联“忠孝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还有佛手山上邓氏先孺人等的墓联“佛山作保障,渭水绕佳城”、“阴地不如心地,后人须学好人”。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时,广安市委市政府开展了“我为小平故里植棵树”和“致富思源共建广安”的活动。在此期间,身为广安市文联副主席的张云,写下了许多关于广安、关于邓小平的文字,如《邓小平故里散记》,向全国人民全方位播报了小平家乡牌坊村的近况;《邓小平78年没有回过家》解答了邓小平沿渠江出行后,因为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没有回家的原因;《邓氏族谱探源》、《铁树开花》则从各方面对我们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生平等进行了阐述。这些文章为读者传递了邓小平是人而不是神的信息,展示了既传奇又平凡、既伟大又普通的邓小平的真实形象,让邓小平以一个普通人的形象站在了全世界人民的面前,甚至能够触手可及。
省作协副主席、《四川文学》主编益西泽仁在序中认为,《广安印象》其实就是“对故乡颂扬的新曲”。通过“永远的童谣”一辑可以看出,作家似乎欲以“童谣”作为一个侧面,来反映川东人情风俗的地域特色文化。这与新疆作家刘亮程写《一个人的村庄》、广东作家曾明山写《离开故乡许多年》等优秀散文集一样,都是从生活和成长起来的故乡出发,写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散文华章来的。这些篇章数量不多,算是一种尝试。其他还有石匠的山歌、婚嫁里的抬轿上路歌、丧事中亲人送别歌等,都具有浓郁的民间地域文化色彩。在今天,随着打工大潮的汹涌,农村年轻人口不断流失,农村土地的不断荒芜,农村生活气息的不断消散,许多流传弥久的优秀民间文化正渐行渐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是很有必要花时间和精力对这些东西进行收集整理,使之得以传承的。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文学就是生活。古往今来,在日常生活中,文学作为生活的心灵鸡汤,须臾也没有远离过我们。张云近四十年来怀着一颗孜孜不倦的文学之心,从生活出发,用诗歌、散文、歌词、戏剧等文学载体,不间断地“秉笔疾书”,得到了官方与民间的一致认同,是写作者的榜样。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付利萍广安区记者站廖小兵)7月11日,记者从区人社局获悉,《广安区开展建筑业参加工伤保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经出台,届时,对于未提交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证明的项目,不予核发施工许可证...
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