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通书《史公墓志铭》拓片。
□范国明
《广安州志》云:“吴伯通,号石谷。学务躬行,以道自任。由进士历官按察使,督学河南、浙江,振起士类,以治心养性为训。居家建甘棠书院,教授百余士,手录白鹿洞规,著《达意稿》、《近思录》。都宪胡世宁及全川绅士多师事之。当时表其坊曰:‘当代真儒\’。学者称曰‘石谷夫子\’。崇祀乡贤。”
吴伯通(1439——1502),字原明,号石谷,四川广安人。少聪明,过目成诵。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大理右评事,授河南按察签事。成化十一年(1475)任河南学政,创办辉县百泉书院、洛阳伊洛书院、汝宁汝南书院,并参酌白鹿书院规章,令各院遵行。成化十三年(1477)监试浙闱,任浙江学政,主讲杭州贡院,从学者数百人。成化十九年(1483)丁父忧,居家八年,其间亦起院讲学,从学者众,有司为建甘棠书院,以供学者住读。后官云南按察使。弘治十一年(1498)上疏请归,十五年(1502)卒于家。
吴伯通为政三十八年,大兴书院,从学者两千人。后王守仁谓浙人云:“理学作人如吴石谷者,不立庙祀何也?”浙人无以为答。可见其兴办书院之影响。后浙人为之建坊,称为“当代真儒”。吴氏著有《石谷韵语》十二卷、《闻见录》二十卷、《策问答》七卷、《甘棠文稿》四卷、《十斋铭》一卷。《四川通志》有传。
吴伯通为浙省提学副使,士子专取功夫,时初学作文,多不根,为其罢出者众。群往御史台求试,御史复发吴公,吴出题《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论》,题乃一滚出来,文难措辞,而论又涉于性理,取者无几,甚为吴所辱。有嘲之者曰:“三年王制选英才,督学无名告柏台。谁知又落吴公网,鱼鳖蛟龙滚出来。”闻者绝倒。他有首《春雷词》颇闻名,词曰:风度飞花点竹林,送春细雨更纷纷。谁知春风如膏润,催起秧苗拥绿云。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郡守王舆、同知秦升捐资建书院于广安城东。提学吴伯通回乡省亲讲学于甘棠书院。书院格局按周敦颐《学圣要诀》规制,中堂5间名一要堂、俨若思堂;左右两斋各5间,左额为“敬”、“静”、“明”、“动”、“公”,右额为“义”、“虚”、“通”、“直”、“博”。又刻嵌朱熹《白鹿洞学规》于壁,以为学训。
明成化年间,沉寂了220余年的河南太极书院又得以复兴。提学佥事吴伯通、知府张谦在太极书院旧址上,又重建书院。当时有62间房子,四周绕以围墙,大门匾上写着“百泉书院”。吴伯通请名师授课,率地方官督课,还亲自为书院制定《学约教条》若干则。清朝初期,百泉书院因成为当时河南的最高学府,而声名鹊起。书院有三重,前为先贤祠,中为讲
道堂,后为主敬堂,从庠生中择数十优者肄业其中。明弘治十年(1497)、十一年,知县刘玉、李琮修葺,创思贤亭,祀孙登、嵇康、邵雍、李之才、姚枢、许衡、窦默诸儒。知府陈庆尝相与讲学,诸生多有所成。万历六年(1578)知县聂良杞重修,颁学约6条以励诸生。
明成化十七年(1481),吴伯通在邵雍祠旁创建伊洛书院,将祠堂与书院合为一个大建筑群落,学风盛极一时。他在杭州为官又建尊经阁,并撰碑记。今《杭州府儒学复建尊经阁记碑》在杭州碑林,碑高185.5厘米,宽89厘米,厚19.5厘米,吴伯通撰,阎仲宇书,楷书,29行,行72字,明弘治年间(1488——1505)陶宗义刻石。此碑记载尊经阁复建的过程。碑中间及左下部断裂,上中及右中部各一处无字迹,顶端有碑额,4行,行3字,篆书。
在广安老城四九滩边,江中曲尺滩下,冬月时节,水枯而石碛出,每当日光映照之时,金波闪耀跳动,登临此景,则曲折宛然如同篆籀,浓洄波面,好像在自然书写篆字一样。御史吴伯通投以糠秕,篆成“石谷”二字,因号篆水。从中我们知道吴伯通书法修养精深,他传世有《武略史公墓志铭》,篆额精严整饬,瘦劲如铁,真书峻拔伟杰、清朗入怀。论者称为吴氏晚年佳作,人生俱老,所评不无依据。
新闻推荐
本报讯(熊虎成胡建华广安区记者站廖小兵)12月6日,在广安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验收会上,省检查验收组宣布:7名检查验收专家组经内外业检查、质询和讨论,一直认为广安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
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