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故里——岩壁上的两个蛮子洞。
蒲信画像。(岳池县史志办提供)
蛮子洞下隐约可见“天下太平”4字。
蒲信,在近1300多年科举时代里,是广安唯一一名上榜的状元。据载蒲信为北宋庆历年间状元,但关于他的事迹却在正史中记载极少。而在蒲信的故乡——广安岳池,由于时间久远他曾经生活和读书的地方,随着岁月的流逝也日渐风化。为何这位状元的记录在正史中少有记载了?据民间记载和蒲信后来的履历来判断,学者们判断这位状元极有可能是一位武状元。而关于其生平事迹都还有待人们挖掘。
【状元介绍】
功勋卓越曾征讨平乱
蒲信,北宋梓州路潼川府果州岳池县(今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人,宋仁宗庆历年间状元,也是岳池县历史上的唯一状元。
据《蒲氏族谱》记载,宋仁宗时,蒲信官封镇台,曾征克西苗。又载,果州蒲氏,祖居湖广麻城县,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蒲正开避祸入蜀,落户果州南充县三教堂(今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附近),遂开启蒲氏家族在果州之繁衍。
清光绪版《岳池县志》记载:“蒲信,庆历间进士,胪唱第一,住县西石圣山左。”又载:“石圣寺,治西五里许,即石庙子,古名金龙山。宋庆历中,状元蒲信读书处,有石碑尚存,寺后岭上有“状元石”三字,(寺)内悬联云:‘金刹插云霄,鱼跃鸢飞相上下;石岩驯虎豹,清风明月任纵横。’传系蒲信亲笔书。”
【遗迹寻访】状元台 字迹风化严重模糊难辨
根据清代《岳池县志》记载,蒲信家居石圣山,即治西五里许的石庙子,按此方位,即今岳池县九龙镇石庙村。而今,石圣山还有多少遗址可寻?关于石圣山,据岳池县著名文史专家杨林先生介绍,大约20年前,他曾经寻访过。但那时不通公路,一人独自步行,从城西而出,的确找到了石圣山的具体位置,但所剩遗迹不多,总体来说,仅剩一个光秃秃的山梁子,前方是一片岩石,周边还有几个蛮子洞。他还找到了刻“状元石”三字的石台,但由于风化严重,当时就已模糊难辨。
他还说,石圣山仅是一个小山头,依着后面的一座更大更高的山梁子,它就像一条巨龙伸出的一只龙爪,“根据我的理解,出状元的地方,一般就是地形像龙爪的地方。石圣山原名就叫金龙山,金龙山的得名,也许就是因为这里出了一个状元。”
但现如今前的石庙子,与20年前完全不一样,当年光秃秃的山梁子,而今却是树木蓊郁,一片青翠。
据当地村干部黄长华介绍,以前没有公路时,白庙、酉溪等乡镇的村民进城,所走的大路便要翻过石庙子梁子。
蛮子洞 东汉时岩墓古賨人开凿
来到石庙子梁子上,杨林依旧不敢肯定,“莫不是这个地方哦?”他决定让村主任先找到蛮子洞。
蛮子洞并不在梁上,而是在岩下的岩壁上。在黄长华的带领下,穿过一道道丛林,终于找到了蛮子洞。蛮子洞挨着有2个,是在岩壁上开凿出来的,距地面高约3米,每个洞的径深也约有3米,高近2米。黄长华介绍,这些洞是旧时的人们为躲兵乱而住在里面的,解放后还曾被人们用着了苕窖。但在杨林看,这些蛮子洞的历史要远得多,“这是东汉时期的岩墓。那个时候,我们这一带生活的土著人叫賨人,又叫板楯蛮,所以这些洞就被称为蛮子洞。”
杨林还说,之前他来这里时,还看见岩壁上刻着10来个小字,但那时就模糊不清了。在现场寻找中,竟找到两处字刻,其中一处为纵列的“天下太平”4字,一处为横写,但很难辨别。
在确定石圣山后,再次来到山梁上,寻找石庙的遗迹。黄长华指着寺庙遗址的大致位置说,“听老人说,以前的确是个庙子,解放后改成了学校,1958年被拆去建高垭乡公所了。原来的寺庙坐北朝南,由两个大天井把寺庙分成前厅、正殿和后厅三个部分。这些年搞退耕还林,梁上树长满了。”
清代《岳池县志》记载,蒲信住石圣山左。其“左”应按寺庙的方向来定,即寺庙大门为前方,左手一边为左。据现场地形判断,北宋时期,蒲信的家应石庙梁子左下边的山湾里,这个山湾就像一把坐椅,背靠石庙梁子,对望岳池县城后的翔凤山,应是理想的住宅之所。
石庙子 状元居所始建于唐代
在石庙梁子左下边的山湾。这里以前是个老院子,现在仍然住有几户农户,但确没有一家姓蒲。在交谈中,即便是年近八旬的老大爷,也未曾听说过蒲信其人,也未曾听说过状元之类。村支书何西常家里有一本他叔叔(已去世)写的书,里面详细介绍了石庙子在解放前的样子。
从石庙村回到岳池县城,联系到了现已入城居住的何西常,也见到了那本书。该书为何西常的三叔何永清所写,实为何永清的个人回忆录,关于石庙子的介绍则出现何永清回忆儿时的那一部分。
根据其书介绍,相传寺庙始建于唐代,历代多次改建或重修,到清代定型,共为三重殿,每个殿前均有左右两道12级石阶。前殿为关圣殿,殿檐下直立着一块蓝底金字彩雕镶边的牌匾,上面有颜体楷书“石圣山”三大字。关圣殿里塑有关羽、周仓、关平三神像。主殿塑有韦陀、观音、玉帝、药王菩萨、灶王菩萨等神像,后殿则塑有西方佛祖、三圣老君等。正殿的东西两侧还有配殿和厢房。而在整个庙子的周边,还有近千株大树环绕。
其书还说,在民国时期,石庙子便已作了私塾,成为授课之所,同时,每年的戏剧庙会、秧苗戏也都在这里举行。
遗憾的是,其书关于蒲信的介绍,仅有寥寥几句:“至于在庙里办学,更有久远的历史。究竟从何时开始已无从查考。”
【后世影响】或为武状元
历代文人诗文怀念
蒲信虽为状元,且为岳池县历史上的唯一状元,但因时代久远,以及历代的兵乱、人口迁徙等因素,不仅是岳池,即便是国内的馆藏史书,都缺乏对蒲信人物的详细介绍,甚至在哪里作过官、官到何职、卒葬何地等,均无记载,岳池县也仅有清代县志简略记载。笔者认为,根据《蒲氏族谱》所载蒲信官封镇台一职,他应是一名武状元。而北宋时期重文轻武,这也许是历史上少有蒲信资料的主要原因吧?
尽管如此,蒲信对后世依然有着不小的影响。历代常有不少达官文人前往石圣山,瞻仰状元遗迹,并吟诗作赋。
如明朝万历年进士、官至云南按察司兵备副使的杜日章在游览石圣山后,特作《题状元台》一诗,内容为:“为爱幽居处,天然落韵长。台高山翠远,峰转阁风凉。石圣今朝寺,金龙古道场。不凭骚客迹,谁记状元郎?”
又如历史上的佛门巨匠、书法家、明末清初的破山禅师,游览石圣山后,不仅刻下了“状元台”三字,还现场题诗(《岳池县城》仅记其作诗一事,未录其诗)。
再如清代曾任广东增城县知县的杨昂,携其弟杨缙(曾任江油县教谕)同游石圣山,并分别作诗,表达出了对状元蒲信的仰慕之情。其诗也均被《岳池县志》收录。
到了今天,岳池人民为了永远记住县内历史上的这位状元,特将县城内近年来新建的一座公路桥取名为“状元桥”,并在桥头对蒲信其人作了简略介绍。这桥恰处岳池县城的一所学校大门口外,对过往学生更是起到了潜移转化的影响。
胡佐斌、范家立 文/图
新闻推荐
南高初中学生参观岳池县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实验室。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报告集。社会实践颁奖。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土地撂荒,居民生活节能……如果不是翻开南高初中的《社会大课堂优秀实践报告集...
岳池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岳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