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新闻 华蓥新闻 邻水新闻 武胜新闻 岳池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广安市 > 岳池新闻 > 正文

老渡口有多老?

来源:广安日报 2015-08-14 21:24   https://www.yybnet.net/

渡口村老渡口。

将军箭碑上,两箭十字相交。

几块碑均为将军箭碑。

将军箭碑。

渠江中的懒龙石。。

□本报记者 胡佐斌 文/图

在广安区化龙乡,有一个渡口村,因村内有一个老渡口而得名。老渡口到底有多老?带着这样的疑问,7月17日,“两江行”采访组特地走访了老渡口,希望能揭开这个谜。

老渡口至今仍在使用

连接渡口的石阶系陡岩上开凿而成,宽约3米。渡口处至今仍有不少村民过渡渠江,现常年设有义渡船一艘。

老渡口位于渡口村7组,当采访组驱车进入渡口村后,却被新修水泥路上的堆积物阻挡了去路。此时正值午后,炙热而刺眼的阳光晒得水泥路面滚烫,滴上一滴水便立马蒸发了。但大家没有打退堂鼓,决定下车步行,尽管到目的地还有约1公里的路程。

步行途中,采访组成员、摄影家唐明对老渡口充满期待。因为不久前,他带着一电影摄制组沿渠江乘船采风时,在船上看到过老渡口,感觉非常漂亮,特别是连接渡口的石阶,又宽又长又陡,与清澈的江面和停靠的渡船组成一幅绝美的画面,只可惜当时仅是一晃而过,没有静下来欣赏。

不多时,水泥路旁的一条残碎的石板古道引起了大家注意——它延伸的方向便是数十米外的渠江。石板路旁,是一座石墙瓦屋的小百货销售点,一打听,前方就是老渡口。

绕过销售点,便是弯行而下的石阶,到临江而立的山岩处时,石阶陡然宽了起来,宽度约3米。仔细一看,这里的石阶竟是从岩石中开凿出来的,坡度应该不低于60度,从岩上到江面应该不少于30步台阶。

石阶是什么时候开凿的?渡口为何设在陡岩边?一个个问题在记者脑际中萦绕。恰好,渡口边停着一艘机动渡船,一位村民正在船旁洗衣,记者便与其攀谈起来。

村民名叫张家全,今年60岁,渡口村人,也是渡船的所有人之一。他说,没人能说清渡口的历史,要不然,它就不叫老渡口了。渡口之所以选在陡岩边,或许是因为陡岩处在渠江涨水之后不会形成淤滩,且在岩石上打孔系船,再大的洪水也不会把船冲走。

在张家全的记忆里以及儿时听老人的讲述中,老渡口在渠江所发挥的过渡作用从未中断过,而在上世纪60年代的集体生产时,这里竟有3艘渡船,一艘船根本忙不过来。2006年,震惊全国的“岳池县3·15沉船事故”发生后,渠江上所有的运输木船或运力极小的船只被彻底取缔,因造新船成本高,已开渡船多年的张家全便与家住江对面的华蓥市明月镇人周邦华合伙投资4万元打造了一艘新船,并以周的名义入籍华蓥,且成为老渡口处唯一一艘渡船。最近几年,广安渠江段全面推行义渡,张与周轮流推渡,每月共同享有1400元的政府补贴和800元的燃油定额补助。

“现在,过渡的人比前些年要少,但每遇明月场逢集日,一天也有100多人过渡。若是春节期间,每天则有三、四百人。”张家全说。

老渡口的传说与神奇

传说天神感动于推渡人,施术从石缝里每天冒出一餐米来。还有石碑上刻着将军箭,那是历史上的某位大将军留下的么?

老渡口,更有诡异的传说与神奇。

张家全说,老渡口最早还不是眼下这个位置,而是在下游几十米远的一个名叫角米峡的地方,它的得名源于一个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一个船夫在峡边推渡,此人非常老实,无论晴天暴雨,无论农忙农闲,他每天总是早出晚归,按时守在江边,热情地为老百姓渡江服务,而且中午从不回

家,独自在船上做饭,这样更加方便百姓过渡。同时,船夫对待贫富老幼,也都是一样的态度。对于船客不慎

遗留在船上的物品,他也一律不贪不占,自觉保管好物品,待船客来取。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船夫从一位阳刚帅气的青春小伙,慢慢磨到了年近花甲。

为人老实的船夫,最终感动了天神,为了给船夫予以奖励,天神施术,让渡口边的一个小石缝里每天中午前为船夫冒出一合米,刚好可供一餐。这可不是普通的大米,而是晶莹剔透的上等好米,营养价值不知是普通大米的好多倍,船夫吃上一段时间后,身体康健,几无感冒,而且精神也比以前好了许多。以前,老百姓常常食不饱肚,船夫渐渐不在家里带米到船上做午饭,其妻子以为丈夫是为了节约粮食而饿着。但见丈夫身体越来越好,便觉得有些不对,便问起所以然来,船夫也只得如实回答。

船夫的妻子是一个贪婪之人,她得知原因后,便认为丈夫瞒着自己吃好的,逼着丈夫把洞口用錾子再凿大一些,以便能让小洞出更多的好米来。老实的船夫只得听从妻子的安排,用錾子将洞口凿大。然而,从此以后,洞口再也不出米了。

这个故事听来有些神乎,但记者看来,这或许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记者认为,这米或许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蚁卵,它形似米粒,且晶莹剔透。由于石缝空间的狭窄,蚁族为了维持数量的稳定而不盲目扩大,不得不得把多余的蚁卵抛于洞外,让其失去产蚁的外在条件,这样,蚁族的数量也就稳定了。但若蚁族所居的石缝受到了强烈惊扰,如人为用錾子将洞口凿大等,蚁族就会认为这个家不安全了,只得另外择穴而居——蚁族举“家”迁走,怎么还会再有蚁卵呢?

渠江对岸码头,也叫老渡口,这里原属华蓥市明月镇代家嘴村,故又称代家嘴老渡口,前些年,因村级合并,代家嘴村并入了竹合村。

在张家全的推渡下,大家又来到代家嘴老渡口。一上岸,只见两节条状的青石露于水面,形状奇特。张家全说,老百姓称这石头为懒龙石,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条龙游到了这里后,因贪恋这儿的美景,就再也不想走了,化作石头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拾级而上,距渡口约30米的地方,有一颓废而漏空的三间瓦屋,中间的门额上钉着一块铝皮门牌,上面写着“明月镇代家嘴村十社22”,在瓦屋的中堂,不知是谁放上了一尊雕刻粗糙的菩萨,并搭上了红布。

在代家嘴老渡口,最为神奇的莫过于渡口边的将军箭了。

将军箭不是箭,而是处在同一巨石上的几块石碑,其中一块上刻着两支呈十字相交的箭,另外几块上则刻着相关文字。但从另外几块刻字的碑上看,它们风化程度不一,有的字迹相对清晰,有的则只能隐约可以看见“将军箭”三字,因此可以断定,几块刻字碑绝非同一时期。

记者先前还以为历史上曾有多位将军路过此地,并刻上相关文字,但稍作细微观察便会发现,这些碑刻与历史上的任何将军均无关系。

在字迹相对明显的一块碑上,只见正中写着如此内容:“上广安州,下黎梓卫,左明月场,右罗渡溪。”右侧隐约可见人名以及“男”、“祈保”、“清除”等字样,左侧落款为“中华民国廿六年十一月一日上□□立”。很明显,这是块指路碑,是为过往人们指明道路方向的,黎梓卫则是今天的岳池县中和镇,位于下游,而罗渡溪即指岳池县的罗渡镇。

让记者迷惑的是,既然是指路碑,为何又要在上面刻上人名和表祈愿的字语呢?更何况,既然是指路碑,有一块即可,为何在同一巨石上,相邻着有好几块呢?

后来查资料才发现,大道旁立“将军箭”碑,其实是旧时农村的一种迷信,是为了破解家中男孩命犯关煞而立。旧有“男怕将军箭,女怕阎王关”之说,将军箭是小儿关煞之一,是男命最忌的第一要煞,令命主身心残疾。轻者不伤大雅,无外乎弄个伤疤之类;重者,脸破大相,缺手少脚,瞎眼少耳,一生残疾,或者精神疾病等,与日俱增者,夭折短命,遇凶而亡。若男孩命犯将军箭,就得想法破解,家人一般是依照算命先生所指方向,在桥头或岔路口立碑冲煞。

不过,这迷信中也带有教人从善的道理——道旁立碑为过往人们指明方向。

老渡口历史难以定论

老渡口在古驿道上,有史料记载为明代所设,但从驿道的历史讲,它应与历史上的新明县有关,更或与历史上的賨城县有关,其具体历史难以定论。

张家全介绍,在过去没有公路和江上大桥的年代,老渡口是岳池县罗渡、石垭片区群众前往明月场、双河场、永兴场的必经之地。这让记者不禁想起了在华蓥市永兴镇落鸿渡村采访时,当地老人李再富所说的一番话。

李再富老人说,从永兴到重庆,有内槽和外槽之分:内槽路线是永兴-双河-古桥-阳和-高兴-观音溪-溪口-三汇-北碚-重庆,这条路线紧贴华蓥山麓,路线相对较近,但常遇山匪抢劫,故走的人相对较少;外槽路线虽远,但较安全,其路线是永兴场-清溪口-明月场,在代家嘴(老渡口)过渠江,经沙湾至罗渡,再依次经打铁口、丹溪口、云门镇、合川县城,直达重庆。

具体地说,老渡口就位于外槽路线上。根据《广安县志》(1994年版)记载,外槽路线又与广安境内的古道——明(月)肖(溪)道相叠,而明肖道的具体路线为:明月-永兴-三台-石笋河-白市-肖溪。结合广安的历史,记者推测,肖溪到重庆这条古道最早可追溯到隋朝。

隋朝时,原设于今广安区协兴镇打铁街(原金广乡政府驻地)的始安县已更名为賨城县,并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迁治于今肖溪镇王家坪。应该说,从这时开始,县治于肖溪的賨城县到重庆的陆路就有了。更或说,这也是渠江上游的通南巴地区连接重庆的主道。

而从永兴到重庆的这条古道上,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县——新明县。据《南充建置沿革》载,唐高宗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分石镜县(今合川)东北设新明县,县治于今岳池县罗渡镇(后迁徙治所),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新明县并入岳池县。从这一点讲,老渡口则是新明县连接邻水县这条古道上跨越渠江的一个重要节点,具体路线应为:罗渡-老渡口-明月-清溪口-永兴-天池-邻水。

不过,以上仅是记者根据广安历史及历史上周边各县布局,对老渡口的历史所作出的一种分析而已。而成书于清宣统年间、由周克堃个人编写的《广安州新志》在介绍老渡口时,则是如此介绍:“老渡口,明设。”记者后又查阅比《广安州新志》成书时间更早的且由官方组织编写的清光绪版《广安州志》发现,《广安州志》仅记有老渡口地名,再无其他介绍。

记者认为,《广安州新志》所载老渡口为明代所设,却未介绍其出处,这或许是周克堃在编写时的臆断,老渡口的具体历史,说不定远比明朝更早,至于具体要追溯于哪年朝代,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下定论。

新闻推荐

泉水变“金水” 流进村集体

□岳池记者站肖勇实习生王芊本报记者李倩一股洁净的山泉,曾是岳池县赛龙镇打铁口村群众的饮用水源,随着家用水井的普及,甘甜的山泉只能流向岩下奔腾的渠江,不再发挥作用。今年1月,岳池壮大集体经济,消...

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岳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一颗“螺丝钉”2015-08-15 04:47
猜你喜欢:
评论:( 老渡口有多老?)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