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碉楼突兀于四周的民房之上。
2008年拍摄的蒋家碉楼室内一角。
□岳池记者站 肖勇 张秋林 本报记者 胡佐斌 文/图
2008年“汶川地震”,各地不少古迹受损。就在当年下半年,新华社刊发通稿《四川岳池发现两座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碉楼》,并被人民网、央视网、网易等众多知名网络媒体转载,更有专家高度评价:“它对川东地区民国年间的碉楼及当时的民间防务研究,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通稿中所指的碉楼,便是岳池县中和镇的两座碉楼。10月9日,“两江行”采访组走进中和镇,两座碉楼顺利进入采访“菜单”。
蒋家碉楼:土墙里面是豪宅
蒋家碉楼位于中和镇金顶山村4组。几年前,记者曾来过这里,当时,碉楼便已有10多年没住人了,但整体结构完好,甚至可以进入碉楼内的板楼上,仔细参观里面的布局和设计。
记忆中的蒋家碉楼,占地面积约1亩,除第一层为约3米高的石墙外,上面的墙体全为竹篾与泥土夯筑的土墙,厚度近1米。从第二层起,每层均有窗户和朝外射击的垛眼,墙体外侧半腰的转角处,还特别设有哨楼,由几层条石围砌。总共有两处哨楼,一处兼守两面。
碉楼仅有一个进出口,门板极为结实,厚度约0.1米。当年,记者从门口进入时,竟忍不住大吃一惊。因为,从外面看,就是一座土碉楼而已,但进入里面,则是另外一番风景:里面为木楼结构,共有4层,中间有天井,从那制作精巧的各层围栏来看,里面整个布局就像旧时豪华的酒楼一般。
尽管碉楼当时就已空置多年,但天井中的小水池里却依然有水,还可看见两条鱼儿在里面游来游去。小水池呈长方形,深约1米,长约3米,宽约2米。仅凭这一点,就可判断,只要楼内粮食储存足够,即便是强盗将碉楼包围数月,也丝毫不影响楼内人的生活。由于小水池外还设有暗沟,溢到池外的水则通过暗沟排走了,根本不用担心因降雨过多而将楼内灌满了水。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记者再次来到蒋家碉楼时,这座印象中结构防御工事坚固、内置豪华的碉楼却早已坍塌:后部的土墙已垮掉得只剩下右侧的一小部分,当年的青瓦屋顶和室内的楼板也不复存在。好在作为室内主体结构的几根木柱和楼层的横梁还在,我们仍依稀可以看出它的结构来。
据悉,这座碉楼是蒋家于民国时期修建,而主人当时拥有良田数百挑,在当地算得上一个较大的地主了。
邓家碉楼:亦难敌土匪觊觎
邓家碉楼位于山陵湾村1组,与蒋家碉楼相比,占地面积不大,但却独具特色。
碉楼也为4层,但墙体全为条石砌成,且比蒋家碉楼更高,顶上还是两层青瓦檐,由于檐边座脊,瓦片很少脱落。碉楼朝院外的一侧附建瓦房一座,与碉楼连为一个整体,乍看,不知情况的人还以为是从瓦房进入碉楼内。其实,这是民居建筑中的障眼法,给外人形成一种错觉而已,碉楼依然只有一道门,是朝院子里侧方向。
现年84岁的邓均镜老人介绍,碉楼建于民国22年,他便在碉楼内出生、长大,后来因邓家人口较多,就搬出了碉楼。
关于修建碉楼的原因,老人说,他家祖上原有30多挑田(8亩左右)、20多挑土(5亩左右),还养有猪、牛、羊,特别是家里养有母猪,通过自繁自育,一年要出栏肥猪20多头。但中和镇邻近华蓥山,境内常遭遇山上的土匪抢劫,为了防御土匪,邓家将家里12头肥猪用船运往重庆卖掉,然后建起了碉楼。同时,碉楼内还准备有防御武器:一种是夹板枪,扣一下打一颗子弹,一板只有三发,三发打完只得又换一板;二是罐子炮,里面装满石灰,敌人来犯时,便扔起罐子炮向敌人砸去,炸飞的石灰可直接弄伤敌人的眼睛;三是石头,每块3公斤左右,一旦砸中,不死也得重伤;四是铁梭镖,有一米多长,一旦敌人侵入室内,便是肉搏的利器。
记者发现,碉楼四面均有向外凸出的暗室,中有小孔。邓均镜说,小孔就是对外打枪的地方。而在入口正上方的暗室,还有三个朝下的小孔,若土匪聚于门口欲破门而入时,这三个小孔便是发挥大作用的时候了。
然而,防守如此严密的碉楼依然没让邓家躲过土匪的劫难。邓均镜介绍,土匪知道碉楼难以攻入,就利用邓家人在外干活时下手,将他的祖父和父母绑架到华蓥山上,并传信要八块硬银元换人。八块硬银元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5石粮食,而一石就有300多斤。人在土匪手里,邓家不得不从。人虽换回来了,但家道却由此中落了。
而今,碉楼早已没住人了,里面仅剩下一层层稀落的木梁,楼板和木梯一点影儿也不见了。在碉楼的下方,立有一块岳池县文物保护碑。
新闻推荐
□宋敏严国铭岳池记者站肖勇罗武林“不图名、不图利,只想为群众做点事。”今年4月,岳池县城管局职工文宏被选派到齐福乡白马庙村任“第一书记”时,写下了这个承诺。然而,承诺写在纸上容易,但带领群众...
岳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岳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