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市粮站
奇特的伞形梁架。
粮仓近景。
□刘敏 文/图
云门寺粮站,是“两江行”采访组到罗渡采风的第5个点位,但对我来说算是旧地重游。我曾先后3次到过这个地方,目的就是对这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进行考查。从历史的眼光看,这座兴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粮站是不能视为文物来看待的,但这座新中国建立后、由国家统一布点和拨款修建的第一批共和国的建筑物,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需要,有幸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主要内容之一,进而成为岳池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门寺粮站,兴建于1952年,是共和国首批统筹规划建设的“苏式”粮仓之一,位于岳池县罗渡镇云门寺村六组。资料显示,云门寺粮站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864.8平方米;储粮仓库3座,呈“一”字形分3排有序排列,面阔各为12间48米,进深12.95米,高7.2米;砖石结构,伞形梁架,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伊始,各行各业都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粮食建仓同样引进了苏联的机械化房式仓模式,即“苏式仓”。在国家的统筹安排下,该仓型在全国普遍推广建设。云门寺粮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修建的。它的仓房为单跨木屋架,3米开间,廒间(粮食平房仓中独立的储存空间,根据实际需要,单栋平房仓可作为一个单独的廒间,也可分隔为多个廒间)长数十米,檐墙堆粮高2米以上,仓容号称2000吨;沥青砂地面,墙刷热沥青防潮,砂浆抹面。标准的“苏式仓”考虑了机械化作业,木屋架中部留有地沟,内装出粮皮带机。由于当时经济实力差,钢材、橡胶原材料不足等实际情况,云门寺粮站在修建时取消了天桥、地沟,即便如此,但在当时也算是“标准仓”。
粮食是保障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而储藏是保障粮食供给的基础。建国前,粮食储藏技术及仓房的建设发展迟缓。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库容量仅有千余万吨。而且大多数仓房非常简陋,常为砖木结构和竹木结构,每仓的仓容量也只有几万公斤。同时还有一部分仓房是利用或改造的祠堂或庙宇,条件均不能满足储藏粮食的要求。像云门寺粮站这类的房式仓,在当时的年代和背景下,它是先进的,建筑也很有特色,在特殊年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云门寺粮站这类老式的仓型与现代的粮食保管条件和要求相去甚远。一是陈旧老化。大部分仓库有漏雨、墙体开裂、下沉现象;有效面积和负载仓容较小,不便于清扫、翻倒粮堆;檐口低,堆粮线高度不适合机械作业,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二是防潮性能差。地坪因长期超负荷存粮,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防潮效果较差,粮食时有吸温返潮现象。三是通风效果差。老房式仓檐口低,门窗少且小,极不利于自然通风,即便用存气箱通风,亦容易形成通风死角,造成粮堆局部温度偏高,不利于粮食安全保管。四是隔热性能差。房式仓是向平面发展的仓型,高温季节仓内屋面下温度要高出仓外2-4℃,最多的时候高出6-8℃;在离仓内地坪5米处仓温仍高出气温2-3℃,在离粮堆1米处空间仓温有时达到40-41℃,这都不利于粮食的储藏。综合种种因素,像云门寺粮站这类“高龄”的“苏式仓”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被现代化的粮仓所取代。
虽然云门寺粮站的“苏式仓”终将被现代科技所取代,但它毕竟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性实物,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需要维护和保护。随着时代的变迁,粮站已经远离人们的视野,但云门寺粮站并没有被撤销,63年过去了,它依然在渠江河畔发挥着作用。
新闻推荐
富流滩发电厂全景。唐明摄富流滩发电厂建设现场。(资料图片)□本报记者朱丽渠江从大巴山一路逶迤而来,作为嘉陵江左岸最大的支流,它从广安区肖溪镇勤劳村李家坝入广,流经广安境内20多个乡镇,最后从岳池...
岳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岳池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