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堂院子局部。
石香炉。
古色古香的方形窗。
精美的圆形窗。
□刘敏/文 唐明/图
2015年12月4日下午3点多钟,“两江行”采访组结束对岳池县赛龙镇永清寨的采访后,又奔赴下一个目的地——天神堂村。在天神堂村5组,我们竟意外发现了一座令人惊艳的清代民居。
天神堂民居美在风水
这座民居为常见的三合院,穿斗梁架,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占地面积近500平方米,正房阔为5个开间,遗憾的是已被拆毁两间,尽管如此,这座杂草丛生的三合院民居,依旧凸现出它那古朴而独有的风姿。木雕窗花、高浮雕柱础、卷云石香炉、朴拙的拴马石孔,无不吸引着我们惊艳的目光。据当地老人讲,这个院子原叫“天星堂”,后不知是因为口误或其他原因,逐渐被演绎为“天神堂”。天神堂院子建造于清咸丰九年,即公元1859年,距今已156年,原房屋主人系当地一位乡绅。
天神堂院子背靠天神堂寨,前为宽阔的平地,建筑轴线直对200余米处的山地平坝中央,是一口水面达数千平方米的池塘。时值日落余晖之机,此情此景,给人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之感。平静的水面,像一面宝镜,映出蓝天白云的秀姿;微风吹动,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像是天神娘娘在抖动她的锦衣。天神堂寨、天神堂民居与池塘巧妙地形成等距离的直线布局,可谓相得益彰。这里有山有水,前低后高,中间地平,光线充分,面向东南,在中国古代风水学上也堪称奇。山在民居建筑后面,让人有安全和依靠感;水在建筑前面,给人以有远见、有智慧和富裕之感——这就是人们所谓的风水宝地。
据了解,散落在天神堂村的古民居仅此一处。该建筑虽算不上精美绝伦,但是会带给人们一种乡野质朴的古味;虽没有艳丽的色彩,可恰恰是这般单纯的古香之色,才能与自然匹配。漫步在民居院道上,用手轻轻触摸着用条石堆砌的台基,有一种阔别已久的亲近。天神堂乡野古民居之美,美在形式,美在色彩,美在装饰,美在风水。只要你用心感受,这里的美丽无处不在。通过对天神堂民居的发现,不难看到,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民居建筑经验,人们为了获得理想的栖息环境,顺应自然,以朴素的生态观、以最简便的手法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
木雕窗花堪称民居装饰经典
木雕窗花,是天神堂民居又一显而易见的建筑特色,也是民间艺术的重要体现。古代门窗的装饰题材很少单一出现,都是多种题材组合,在山水中有人物,在花草中有动物,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再有就是故事戏曲与人物神仙常常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
天神堂民居尚存的木窗仅两扇,虽然数量少,但均属精工之作。在传统的房屋建筑中,常会出现一些形状不同的窗棂,如仙桃葫芦、福寿延年、石榴蝙蝠、扇状瓶形等等,极富装饰趣味。但这还不够,更多的是让人们在窗前移步观景,犹如在画廊中赏画,然后发现这窗子不仅仅是画,也是诗,诸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梦觉隔窗残月尽,五更春鸟满山啼”、“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等诗句便是如此。由此可见,窗子绝不是为了透光和通风,好的窗户更是一个好的画框,室内人在面朝窗子时,首先感受到的应当是一幅优美的诗文图画,让人情难自禁,浮想联翩。
在天神堂民居两件窗雕作品中,有一件为非常难得的圆形雕窗。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圆是日月盈蓄之象,又是天穹覆盖之形,更代表着一种圆融宽满的理想人生,具有吉祥美好的属性。因此,在以安身立命、寄性遣怀为目的私家宅居之中精心设置这样一道圆形窗,不但赏心悦目,而且意味深长,正所谓“圆中观物,万物何所不圆”。中国古民居花窗装饰对于圆的超常热爱,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崇尚中庸、权变的人生哲学十分吻合。
天神堂民居窗雕重整体表现、重细部刻画,从而达到了远观有效果、近看有内容的艺术层次。像这类构思新颖、造型别致、充满了奇情逸趣的花窗小品,虽然数量不多,却能起到投石激水、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增添了民居建筑的灵动性,同时也调动了人们的观览兴致,因而常常成为摄影家镜头最喜爱捕捉的对象。
新闻推荐
龙口场处的雕龙条石。龙口场处的石桥。龙口场遗址处,隐约可见当年街道的交叉口。□本报记者胡佐斌文/图2015年12月4日,“两江行”采访组走进岳池县赛龙镇,人们不禁想问:赛龙镇有多少年历史了?遗憾的是...
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岳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