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一莹
3月是传统的学雷锋月。为弘扬雷锋精神,倡导志愿奉献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月的广安,学雷锋活动开展如火如荼,这座全国文明城市处处都有雷锋的影子。
刘伟:用爱心延续雷锋精神
“选择义工,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这是工商银行广安分行职工,广安市义工联合会党支部副书记、理事、常务副会长刘伟加入义工联合会的入会誓言。近年来,他坚持利用节假日及休息时间奉献爱心,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从不间断。
2012年,刘伟组织爱心人士,启动了“宝贝回家”爱心活动。有人子女失散,老无所养;有人流落他乡,父母难寻……一看到此类消息,他的心情就不会平静,脑子里总是想着如何提供帮助,使这些失散多年的亲人团聚。
2013年5月9日邻水县城北镇姚家村罗刚回家了!
2015年1月28日武胜县白坪村杨树林回家了!
2015年7月7日岳池县大西街金土地社区李江回家了!
2016年,他又忙着为24年前被拐的王许华找家,今年30岁的王许华依稀记得自己家住广安区恒升镇。仅凭着这一条线索,刘伟数次抵达恒升,挨家挨户询问,只希望能为她找到家、找到父母!
3月5日,原本应该在家休息的刘伟,却又忙着为邻水县城北小学的留守学生开展“精准关爱阳光成长留守儿童安全知识讲座”。
7年多来,为被拐的孩子找家,为贫困学生送助学金,为孤寡老人送温暖,为福利院的孩子送快乐,为身患重症的病人募捐……从最初对弱者同情,不时做点什么,到现在成为刘伟的生活习惯。刘伟说,他要把爱心传播下去。
王静:为聋哑儿童撑起一片天
10多年来,她甘于奉献,倾其所有,真情育人,为100名无声孩子撑起了爱的天空。她用最简单的方式诠释了爱,她就是广安新希望听力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负责人王静。
曾在岳池县残联工作的王静见过许多聋哑儿童,因父母没有经济实力,放弃了对孩子的培养教育。看到这些孩子,王静心里总是酸酸的。“为聋哑儿童撑起一片天”成为王静心中的一个梦。
2006年,王静辞掉工作,在市残联的帮助下,开办了广安新希望聋哑儿童语训班,对有听力和语言障碍的孩子进行专业的语言培训。
王静与孩子们同吃同睡,教他们发声、和孩子们嬉戏打闹、带孩子们感受大自然……
“有人说,教听障儿童说话无异于让铁树开花,哪怕搭进再多的力气,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王静说,“但我相信,爱和耐心能让铁树开花。”
“阿—姨—好!”3月15日,记者来到康复中心,王静耐心地教孩子们给我打招呼。
“每天十遍、百遍地重复着一个口型,比划着同一个手势,常常一节课下来喉咙疼痛难忍,嘴巴不愿意再张开。”王静告诉记者,身体健康的孩子学三四遍就会说
“阿姨好”,聋哑儿童却要学一两千遍才会说这句话。只有把聋哑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才能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心,进而配合康复训练。
成功的案例总是让人欣慰,尤其是对王静来说。胡可(化名)是康复中心首期培训班的学生,曾经连“啊”的音都发不出来,经过两年的培训,他不仅学会了听说,还顺利通过测试回归正常学校读书。如今,他已经在岳池九龙念初一,且成绩优秀。
多年来,在王静耐心的教育下,越来越多的聋哑儿童来到王静的康复中心,通过康复培训,有的已进入学校和正常的孩子一起上课,有的已步入社会,找到了工作……
“这些孩子们的成功,是我坚持不懈的动力。”王静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她要让更多的聋哑儿童接受语训康复,让爱的阳光洒满孩子的心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离家出走一年多的24岁阆中男子,在岳池县公安局民警的帮助下,与父母团圆。24岁的蒲某,性格较内向、沉溺上网,被父亲多次批评后,产生逆反心理,随后离家出走。一年多来,家住南充阆中七里街道办事...
岳池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岳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