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胡佳音)“在资阳籍伟大革命作家、共产主义战士邵子南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追忆、我们缅怀,我们分享他的经典作品、弘扬他的革命精神!”4月12日,资阳市部分文艺家齐聚一堂,参加由市文联主办,市作协、雁江区文联、雁江区作协、雁江区中和镇党委政府联合承办的活动——纪念邵子南诞辰100周年暨“4.23”国际读书日特别专题“家乡人心中的邵子南”读书分享会。
分享会上,来自资阳市各界专家、学者、文艺家、作家、邵子南族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对革命作家邵子南文学作品的深刻体会及他传奇一生留给我们的启迪与感悟。
与会者表达了对邵子南的缅怀之情,赞扬他始终将个人的文学追求与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人民的冷暖悲欢紧密相连,在文学领域和社会影响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邵子南精神,推动资阳市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分享感悟
市社科联主席胡跃明:重温先生高产而存世不多的遗篇,那一股子自信、热情、硬劲,那样一种富于幻想,干脆爽朗的文笔与性格,仍然萦怀于心,跃然于纸。特别是“敌人与阜平城”那一组“门板、鼓、板凳”等故事短章,充分展现了先生运用口头文学形式,驾轻就熟群众口语,发掘和表现工农群众伟大心灵的“高超、简洁、大气”的语言艺术与创作风格,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苏清鹏:我感恩自己生活在资阳这片文学的土壤,它孕育了邵子南这样优秀诗人、作家,他留给我们这些桑梓后辈的,不仅仅是一部部造诣很高的文学作品,更有坚韧、直率、纯真的性格和对待写作严肃、苛刻的精神气场!
雁江区作协副主席汪古翔:从他身上,我汲取到了四点精神营养:远大的志向和不屈的人生斗志,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坚强的党性,淡泊名利。我认为,好好学习邵子南这四点精神,就是对中央文艺座谈会精神的很好贯彻。
市方志办主任李卫东、市档案局副局长吴建平、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庞明、雁江区政协副主席杨为民:建议邵子南诞辰100周年之际,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抓紧时间访问邵子南生前战友,整理邵子南作品及研究文献,多方面多层次宣传邵子南,努力挖掘和丰富地方文化,继承和发扬邵子南精神,增强家乡人的自豪感。
雁江区中和镇党委书记罗永春:为更好宣传邵子南,中和镇已经在其家乡路口设立邵子南故居路标,硬化了通往故居的道路。下一步,拟在中和场镇规划建设邵子南大道、邵子南公园、修缮邵子南故居。
雁江区作协主席梁朝军:为纪念邵子南诞辰100周年,雁江区召开邵子南作品读书会,广泛征集邵子南作品,征集怀念邵子南的文章,拟在作协刊物上专刊刊发。此外,资阳籍“北漂”作家王雁已经完成邵子南纪录片脚本的撰写,有望争取到CCTV9摄制组拍摄和播出。市作协副主席杜先福近年来正围绕写邵子南的书籍作准备。
市文联主席魏华:重温邵子南的文学作品,追忆他的传奇人生,就是学习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炽热情怀,学习他始终不变的赤子之心,学习他弘扬传统、勇于创新的文学抱负,学习他坚持不懈、矢志不渝的文学操守,学习他甘为人梯、爱才惜才的风范。
邵子南生平
邵子南,1916-1955,原名董尊鑫,字聚昌,作家。资阳市雁江区凉风乡(现雁江区中和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新华日报》记者,代表作品有《李勇大摆地雷阵》《赵巧送台灯》等。参与写作了现代戏剧史上的名著《白毛女》。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谢凤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小洋房依山而建,一条条水泥公路从宽阔的田野间穿过,成片的鱼塘中,残荷、莲蓬点缀其间,相映成趣。村子一侧紧挨遂资眉高速公路的大片土地中,成片的精品柑橘示范...
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岳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