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方言与民俗词典》封面。
□本报记者 朱丽
方言是语言逐渐分化的结果,而语言的分化往往从移民开始。广安历史上有六次较大的移民活动,各地移民驻居广安,将不同的文化、民俗习惯和方言也带入了广安。2000多年来,广安方言不断融合、创新,在原有基础上显得愈加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展示了无所不在的生活情趣和哲理,它既是广安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亦是川、渝、湘、闽、粤、晋等地区口头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邓小平同志生前用浓浓的广安音说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等名言,将广安话的味道与精髓展示得淋漓尽致。
现年39岁的宋勇是岳池县的一名年轻干部,先后在县委办、县政府办、县纪委、县委组织部等部门工作,如今是新场镇党委书记。他一直酷爱写作,时常在中省市媒体发表作品,并著有《岳池农家话》。30多年来,他除了亲耳听到的、亲口说出的广安方言,还多途径搜集、查证、考究到各种本地方言与俗语,又历时数年整理和编写,终于完成了《广安方言与民俗词典》,2014年出版后得到本地文化人士及外地广安籍乡友的肯定,被誉为“巴蜀方音精华,群众语言智库”。近日,记者专访了该书作者。
记者:在各地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大趋势下,怎么想到要编著这样一本反映广安方言的书呢?
宋勇:大力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广安方言日益萎缩,一些方言词由于年轻一代不会使用而趋于消亡,有些广安方言已经处于濒危的状态。客观反映广安方言的原貌和变化,还原祖祖辈辈说的“祖宗言”,可以增加对地方民俗、社会和文化的综合了解,有效保护地方历史和文化,承载广安文化延续的根和种子,夯实广安区域文化资源的软实力,所以,我决定编著《广安方言与民俗词典》。
记者:《广安方言与民俗词典》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宋勇:这是一本记录广安方言与民俗的词典,里面收录了广安方音475个,词条12100个,共61万字,按逻辑和音序双目录分类,是目前展示川、渝两地地方方言题材较为丰富的语言类文献。该词典适合社会各类人群阅读,既是一本入川移民演绎本土方言的“趣味书”,也是一本广安籍子孙后代传承母语的“教科书”,还是一本干部们学习群众土语的“工具书”。
记者:编著《广安方言与民俗词典》的目的何在?
宋勇:编著《广安方言与民俗词典》,有四个目的。一是传承地方语言文化。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曾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记录广安方言,还原“祖宗言”,可以让年轻一辈增加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延续广安文化的根。二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广安。一个地方的语言特色和语言内容,沉淀了这个地方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也凸显这个地方人群的独特思维、习惯、性格、气质和秉性,不同的地方语言皆浸润着独有的文化“味道”,犹如人们形容北京话“辣硬”、上海话“甜软”、广州话“酸韧”、成都话“细软”和重庆话“耿直”一样,广安话的“味道”足可用“麻辣烫”来形容,其入口酣畅淋漓,出口韵味绵实,备受人们喜爱。希望读者朋友们阅读本书后能够真切感受和体味到广安话的“本味”与穿透力,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广安,熟悉广安,爱上广安。三是方便人们沟通。俗话说,“乡亲见乡亲,方言最好听”。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方言本身是一种群众语言,具有一种无比的感染力与亲和力。比如人们日常生活交流,老乡或老同学见面,干部在基层与老百姓交谈,外地人在广安创业或居家等,在一定的地域和圈子中说方言,更容易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自然产生亲切感。四是凝聚广安力量。“月是故乡明,心系桑梓情”。方言既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情结,从幼儿接受最初的“母语”开始,方言便成为一种蕴含着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机体,给人以文化教育、心灵滋润和精神培养,并深深烙在我们心中。不少广安乡友离乡背井,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曾回到家乡,乡土、乡情、乡音变得陌生,然而“鬓毛衰”却“乡音不改”,一句熟悉的广安话、一首儿时的歌谣,可以唤起他们对故乡、亲友、童年的深厚感情和美好回忆,触动他们思念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心弦。可以说,乡音,既是我们记住乡愁的一把钥匙,更是呼唤我们回归的哨音。
新闻推荐
□杨学军岳池记者站肖勇张秋林“我们采取由‘第一书记\’先牵头行动,贫困党员先示范带动,有致富带头能力的群众先带头参与的‘三个先动\’推进党员精准脱贫工作……”5月11日,在岳池县党员精准脱贫...
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岳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