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记者站 肖勇 张秋林
打扫房间,安装调试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6月20日,花板乡梓桐庙村5组的贫困户钱清华格外忙碌,他家准备6月27日正式入住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修建的新房,这几天全家人都在为搬家做准备。
“我家的老房子十分破旧,已不能居住。多亏党的好政策,圆了全家的安居梦。”钱清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的不只是钱清华家,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在岳池大地已成燎原之势。
自纳入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规划范围以来,岳池县委、县政府将脱贫攻坚列为全县“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一票否决工程”,创新实施“三大工程”“三大机制”“三大模式”全力全域推进脱贫攻坚。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7.8亿元,启动实施了115个贫困村扶贫项目建设,帮助34681人实现脱贫,全县贫困发生率从10.6%降至5.5%。今年以来,岳池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中、省、市脱贫攻坚总体安排部署,积极对接、大力实施2016年17个专项扶贫计划和“五个一批”行动计划,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力争实现2个乡镇、100个贫困村“摘帽”,2万农村贫困人口、0.2万城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省定任务为47个贫困村“摘帽”、14660名贫困人口脱贫)。目前,已有5733人实现脱贫,岳池脱贫攻坚跑出了加速度。
“三大工程”扶志增智
喂猪食、用水给猪冲澡降温、打扫圈舍、做好防疫工作……白庙镇瞿家店村1组,在500多平方米的圈舍里,脚有残疾的贫困户廖青华每天都做着同样的工作。
“父母多病,两个小孩要读书,自己又有残疾,丈夫要照顾家里不能外出务工,以前全家都种庄稼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廖青华回忆起以前的日子直摇头。
生活的转机来自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在镇、村干部的帮助和鼓励下,廖青华家建起了养猪场,现在已有10头母猪,近70头育肥猪。
“虽然累点苦点,但只要踏实肯干,我们家肯定能脱贫。”廖青华一边擦着汗水一边向记者透露,预计她家今年收入能达到20余万元。
廖青华是岳池县实施“三大工程”,在扶志增智上精准发力的一个缩影。
该县实施内生动力激发工程,坚持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始终把贫困群众作为脱贫攻坚的主体,把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脱贫的主动性、积极性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在贫困户中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参观学习、年度评比、表扬奖励、典型宣传、巡回演讲等活动,充分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实施健康能力提升工程,结合岳池因病致贫群众多、贫困群众脱贫能力弱的实际,大力开展健康能力提升行动,建立完善新农合扶贫机制及多部门联动医疗救助机制,将贫困户患者个人支付医疗费用占比控制在10%以内,逐步实现县内诊疗个人零支付;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引入“技能+创业”培训模式,加强贫困群众就业能力培训,确保一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就业技能,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实施文明新风培育工程,以“法治育人”工程为抓手,采取村民“法律明白人”、法官和律师开办法治大讲堂、坝坝法庭等活动,深入推进法律“七进”,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促进优良村风民风。以清洁工程为抓手,大力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努力实现水清天蓝、村美家洁。以星级文明户创评工程为抓手,培育诚实守信、敬老孝老、勤俭节约、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村风民风。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大机制”持续增收
6月19日一大早,顾县镇马家村的贫困户张杨和往常一样来到自家的鸡舍,为饲养的500只土鸡喂食,并将母鸡下的蛋拾取出来。
“这500只鸡是我向村里的合作社借的。”张杨告诉记者。
据马家村“第一书记”周莉莉介绍,马家村探索建立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借鸡下蛋”模式,由村里的合作社、贫困养殖户与公司签订三方合同,由合作社向公司购买成年产蛋土鸡,“借”给养殖户;按照鸡的数量比例,公司提供饲料供养殖户饲养,并按保底价定期上门收购全部鸡蛋,再对鸡蛋进行包装,实行网上网下一体销售。养殖周期结束后,土鸡停止下蛋,公司回购全部土鸡,再提供成年产蛋鸡给养殖户,如此循环实现养殖户长期增收。
“我们一分钱不出,只要按照公司养殖、养护管理规范把鸡养好,争取多下蛋,就能轻松挣到钱。”张杨直言这解决了贫困户无资金投入的难题。
如今,马家村已有23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选择这种脱贫方式,使其“发展有资金、短期能见效、持续可增收”。
“借鸡下蛋”模式只是岳池县在保证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上精准发力的“三大机制”的一个缩影。该县创新产业激励机制,制定出台《岳池县贫困片区(村)产业扶持实施办法》,结合实际,着力打造“三大脱贫示范带”:产业脱贫示范带突出发展优质蔬菜、水果;旅游脱贫示范带突出发展乡村旅游;生态脱贫示范带,突出发展“两棵黄金树、一头生态猪”和干果、中药材,带动全县43个乡镇、1个景区管委会、280个贫困村,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创新帮扶投入机制,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百企帮百村”活动,探索创新帮扶投入机制,变送钱物、送粮油、送温暖到户的“输血式”投入扶贫为送思路、送规划、送技术到户的“造血式”投入扶贫,有效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变单位、干部、企业各自为政的分散型扶贫为资金资源集中打捆、统筹安排的集中型扶贫,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变产业资金到户为股份到户、效益到户,让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不断提升扶贫资金的帮扶效益。创新利益链接机制,创新实施以土地入股、保底收租、收益分红为主要内容的能人、大户、专合组织带动机制;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种养大户提供种苗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群众提供劳务为重点的托管寄养、借鸡生蛋机制;以加工企业、商贸企业、运销大户负责产品销售,农户负责产品生产的订单农业机制;以群众土地、资金、劳动入股为重点的股份合作制,实现群众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三大模式”保驾护航
“用料没有达到相关技术要求,必须立即整改。”6月16日,在同兴镇元庚塘村公路修建现场,岳池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监管人员在例行巡查中发现了这一问题。在监管人员的监管下,施工方制定了方案,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进行了整改。
能及时发现脱贫攻坚中的问题并立即进行修正得益于岳池县探索实施的“三大模式”。
探索脱贫帮扶监管模式。该县依托“六有”信息大数据平台,开发建设岳池脱贫攻坚APP,促进扶贫“大数据”深度融合,建成以精准管理、科学管理为重点的基础数据支撑平台、脱贫指挥调度平台、扶贫工作巡检平台,努力提升脱贫攻坚管理工作科技含量,实现动态监管“掌上通”、贫困信息“一扫清”。探索脱贫资金监管模式。该县结合实际,制定《岳池县脱贫项目资金监督检查办法(试行)》,明确全县脱贫项目资金监督检查的执行部门、检查对象、规范程序、检查类别、责任追究等具体内容,确立日常监督检查、财政监督检查、集中监督检查、审计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5项监督检查制度,对脱贫项目资金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管理,确保扶贫项目资金专款专用、高效使用、规范运行。党建引领脱贫模式。该县发挥组织、纪检、宣传部门优势,大力实施“三大工程”,构建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新格局。通过实施“红塔工程”,推进农村干部素质提升“五年万人计划”、贫困党员脱贫三年规划,全年培训脱贫致富带头人2000名、帮助3000名贫困党员脱贫。通过实施“阳光岳池工程”,大力开展电视问政、街头问政、村头问政,及时解决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施“全媒体工程”,办好“一台一报两站两微”,全方位解读中省市县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胡佐斌贫穷落后的团结乡位于岳池县西北部山区,距岳池县城38公里,与南充市高坪区浸水乡、万家乡接壤,全乡几无平坝,属典型的深丘地貌。而朝门村是该乡最偏远的村,距乡政府10公里,越过山梁便是...
岳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岳池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