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耳”。□ 本报记者 朱涛
“以前在街边随便找个剃头匠都可以取耳,但是现在理发店越来越多,会取耳的师傅倒是越来越少了。”8月12日,在雁城西门桥街的铁路桥下一处不起眼的角落里,一位正在排队等候掏耳(俗称取耳)的张大叔向记者感慨道。
据了解,“取耳”这门手艺是民俗七十二行中的一技。在以前很普遍,是作为剃头匠必会的一门附属手艺存在。而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快速发展,这门老手艺却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师傅,取耳。”等了约10余分钟,终于轮到张大叔了。
“好的,你先坐好,我拿工具。”一个个子不高、腿脚有些不便但非常精神的老人,边招呼张大叔边从旁边的三轮车上拿出掏耳朵的工具。这位掏耳师傅姓李,今年已经72岁,老家在雁江区中和镇罗汉村,他在西门桥街铁路桥下摆摊已有25年了。
“李师傅手艺好哦,我在这里照顾他生意已有10多年了。”张大叔告诉记者,李师傅不仅掏耳手艺精湛,理发、刮胡子、修面的手艺同样也不差。“连着理发、修面、取耳一起才7块钱。”
“取耳看到很简单,其实是很考手艺的一门技术活。耳朵是很‘小气\’的,如果在取耳时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把别个的耳朵整聋 。所以取耳一定要眼尖手稳。”李师傅说,眼尖手稳是“取耳”的基本要求,如果做不到,师傅根本就不会传授这门手艺。
说话间,李师傅已将七八样掏耳工具非常娴熟地捏在他右手合适的部位上了。一切准备就绪,掏耳开始了。
只见,李师傅头戴射灯,左手稳住顾客的头部,右手捏住掏耳工具。他先拿着一个类似锉刀但是比锉刀更薄、更细长的工具在顾客耳道内上下左右、深入浅出地刮下分泌物,然后用镊子、掏耳勺等工具将这些分泌物取出;接下来,用一个在细竹签上绑着一个白色小绒毛球的工具,在顾客耳朵里上下来回旋转,如此反复几次,将顾客耳道里最后的残渣碎屑清理出来。
记者观察到,整个掏耳过程大约持续了五分钟左右,顾客大多都是双眼微闭,脸上还始终挂着非常享受的表情,好像在仔细品尝一杯醇香的美酒。
“以前为了养活自己,专门找师傅学得这门手艺。”李师傅告诉记者,因为自己腿脚不便,他只有选择剃头这门相对轻松的手艺。回忆起学艺过程,李师傅也是唏嘘不已,他刚开始学手艺的时候,师傅只教如何剃头,等剃头剃好了才能学掏耳朵,学会之后再慢慢练技术,只有技术练好了才能出师。
“现在学理发的人倒是很多,但是会剃头、取耳的师傅却越来越少,因为剃头、修面、取耳都有一定风险,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来专心学这门手艺了。”李师傅感慨道,从出师算起,他从事这个行业也有50年时间了,徒弟也收了几个,但是真正可以出师的徒弟却只有一个。
李师傅略显遗憾地说,目前干他这一行的基本都是些年纪较大的老剃头匠,但等他们这批老剃头匠逐渐老去之后,剃头、修面、取耳这些手艺怕是渐渐消逝在雁城街头。
新闻推荐
日前,网上流传有关“广安市岳池县民政局工作人员上班时间网上看电影”的视频,中共广安市纪委、广安市监察局23日回应称,经调查情况属实,对相关工作人员扣发津贴、工资。22日,中共广安市纪委、广安市监...
岳池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岳池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